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0:21: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一、四则运算

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第3页例1 【教材分析】

例1通过解决问题来教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共分为3小题。第1小题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的问题,第2小题和第3小题是由第1小题变换条件和问题而形成的减法关系的应用题。教材通过让学生解决这3道题,列出算式,通过观察、比较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来学习新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及小组讨论,逐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逆运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就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会有一些怎样的小秘密,会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自己分析数量关系。 师: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814+1142=1956 师:这个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错误!+,错误!)=,错误!)

(2)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题。 师:这两题怎样列式解决呢?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1956-814=1142 (3)1956-1142=814

(3)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

1 .

.

么?

(4)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铁路的长度,求总长度;第(2)、(3)题已知总长和其中一段的铁路长,求另一段的长度。

教师再提问:如果抛开题中讲的具体事例,这些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呢?启发学生对照板书回答。

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2)、(3)题的算式下面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师: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算式的联系,谁能说一说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5)教学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减法算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被减数)

减去的已知加数叫什么?(减数) 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差)

老师说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也就是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说明各题的得数怎么来的。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指定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 .

.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例2 【教材分析】

学生在二、三年级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的练习,对乘、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一节在已学的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应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再结合具体的实例来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改编乘法和除法算式。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复习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7×5= 9×8= ( )×4=36 35÷5= 72÷8= 36÷( )=9 35÷7= 72÷9= ( )÷4=9

2.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今天我们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加以归纳,并进一步明确乘、除法间的关系,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1)。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师:谁能用两种方法计算? 生回答,教师板书:

用乘法算:3×4=12(枝)

用加法算:3+3+3+3=12(枝)

师:两种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生:用乘法简便。

引导学生小结: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课件出示例2(2)、(3)。

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