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学案 中图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1:09: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太阳的运动。

??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绕转

2.方向:自西向东?

?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绕转?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作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含义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其大小是23°26′。如图所示:

2.黄赤交角的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三、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1

2.特点 时间 变化特点 重要节气 图1为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图3为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北半球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夏半年 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半球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冬半年 高,昼越短,夜越长 春、秋 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时间)前后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分日 等长 四、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2

北半球节气 夏至 冬至 春、秋分 五、四季和五带 1.四季更替

达最大值的地区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赤道 达最小值的地区 南半球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南北两极点 (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四季的划分

?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①天文?

?冬季: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四季?

?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2.五带的划分

(1)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2)五带划分

微点1 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

(1)时间不同: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2)公转轨道上位置不同:近日点位于冬至日以东,远日点位于夏至日以东。 微点2 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90°-极圈度数。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微点3 春、秋分日的判断

(1)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进入北半球时经过赤道的时间。 (2)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进入南半球时经过赤道的时间。 (3)顺地球公转方向按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顺序确定。 微点4 北极地区极昼范围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变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