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水文学试卷汇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0 3:40: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工程水文学》试题(A卷)及答案

(水务工程专业03级)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在横线上填上所选结果的序号(单选,每空2分) 1.降水量较大的地区为 (1) 。

(1)湿润带 (2)半湿润带 (3)半干旱带 (4)干旱带 2.当空气未达到饱和水汽压时,空气温度 (3) 相应的露点温度。

(1)大于 (2)小于 (3)大于 (4)可能大于或小于 3.已知闭合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500mm,多年平均降雨深1000mm,则△S的多年平均值为 (3) mm。

(1)-500 (2)500 (3)0 (4)1500

4.其它条件相同时,流域包气带处于 (3) 状态时,下渗速度最大。

(1)土壤持水量(2)毛管断裂含水量(3)凋萎含水量 5.水位是 (2) 。

(1)水尺的读数(2)水面的高程(3)断面水深(4)水尺的读数+水深 6.在湿润地区,一次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 (4) 地下径流。 (1)小于 (2)等于 (3)大于(4)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 7.一个流域,填湖造田后,多年平均径流系数 (1) 。 (1)增加 (2)不变 (3)减小 (4)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小 8.土壤含水量与 (4) 成正比。

(1)流域蓄水容量 (2)土壤持水量 (3)流域蒸散发量(4)流域前期降雨量 9.对于满足蓄满产流模式的流域,理论上一次降雨产生的径流中必然包含 (1) 。

(1)地下径流(2)壤中流 (3)地表径流

10.蓄满产流地区的一次降雨的产流量与该次降雨的 (1) 有关。

(1)总量 (2)强度 (3)历时

11.蓄满产流地区的流域产流时,并不能说明 (1) 。 (1)全流域蓄满 (2)部分流域面积蓄满 (3)产生地下径流 12.Pe~Pa~R关系线中Pa =Wm时的线 (2) 呈45o直线。

(1)上端 (2)全线 (3)下端 13.P(X>50) (1) P(X>100)。 (1)≥ (2)= (3)≤

14.已知P(X>x1)=0.5,P(X≤x2)=0.6,则x1 (3) x2。 (1)> (2)= (3)<

15.产流阶段相对于汇流阶段 (3) 。

(1)出现早得多 (2)出现晚得多 (3)几乎同时发生 16.城市化地区一般不采用直接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主要 原因是流量资料不满足 (1) 。

(1)一致性 (2)代表性 (3)可靠性

17.在蓄满产流地区,当次雨量相同时,雨前土壤含水量愈大则产流量 (2) 。

(1)愈小 (2)愈大 (3)可能大也可能小 18.一次降雨的净雨历时 (3) 降雨历时。

(1)≥ (2)= (3)≤

19.年雨量的保证率P(X>x)=0.95,则其重现期为 (3) 年 。 (1)5 (2)10 (3)20 (4)100

20.如果流量频率分布曲线的均值和Cs不变,增大Cv值,则百年一遇流量设计值

(2) 。

(1)减小 (2)增大 (3)不变 (4)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小

二、是非题(√表示是,×表示非,每空1分)

1.流域土壤含水量日消退系数(折减系数)与流域蒸散发能力成反比。() 2. Pe~Pa~R关系线的总体精度高于Pe+Pa~R关系线的精度。() 3.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多年平均蒸发量()

4.引起大范围、长历时洪涝灾害的降雨类型一般为对流雨。()

5.对于指定天然山区流域,单位线的峰高与单位时段的长短成反比。() 6.我国多年平均降水量具有自东北向西南递减趋势。() 7.稳定入渗率的大小与土壤含水量有关。()

8.五十年一遇暴雨表示在今后每五十年必然发生一次超其值的暴雨。() 9.增加水文样本容量,频率分布曲线的Cv和Cs值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10.推求设计洪水的“同频率”法能保持放大后的洪水典型形状不发生变化。() 三、计算题(每题10分)

1.某流域面积4800km2,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多年平均流量102m3/s.根据上述资料计算:(1)多年平均蒸发量E;(2)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 ;(3)多年平均径流系数α。

2. 已知某流域地表径流单位线和一次地表净雨和如下表所列,推求该次地表净雨所形成的流域出口地表径流过程(m3/s),并分析相应的流域面积(km2)。

3.已知某小流域有关参数: F=100km2;L=15km;J=0.001;n=0.75;

X24,p=200.0mm;μ=2mm/h;m=0.8,且tc>τ。采用推理方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Qmp。

三、问答题(每题10分)

1.写出计算流域平均雨量的方法及适用条件。 2.试述由充分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流量过程线的步骤。 答案及评分:

一 1 3 3 3 2 4 1 4 1 1 1 2 1 3 3 1 2 3 3 2 二 √√××√ ×××√×

三 1 (1)E =1200-102×365×86.4/4800=1200-670.4=529.7(mm)(2)M =102/4800×1000 = 21.2(L/s/km2) (3)α=670.4/1200 = 0.56 2

t hs q Q’20mm Q’40mm Qt (h) (mm) (m3/s) (m3/s)3 (m/s) (m3/s) 6 20 0 0 0 8 40

8 16 0 16 10 58 116 32 148 12 36 72 232 304 14

22

44

144

188

(4分)

(3分)

(3分)

16 18 20

15 7 3

30 14 6 0

88 60 28 12 0

118 74 34 12 0

(2分) (2分) (3分)

F = 3.6×149/10 = 53.64km2 (3分)

3

Sp=90.4mm (3分)

(2分) (2分)

试算得:Qmp=328m3/s (3分)

1 (1)算术平均法:适用于雨量站分布均匀、地形起伏不大的流域。(3分) (2)加权平均法:适用于地形起伏不大的流域,允许流域内雨量站分布不均匀。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