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7:36: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答:别构酶是一种活性可调节的酶,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基。除酶活性中心外还有调节部位。别构酶具有协同效应:
⑴同种效应和异种效应:由配体是否相同来区分;
⑵正协同效应和负协同效应:根据配体之间是互相促进还是降低它们与酶蛋白的结合能力来区分。 7、一种病毒的核酸链具有以下组成:A=32%, G=16%, T=40%, C=12%(摩尔含量比),请问该核酸是DNA还是RNA?它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答:是DNA,因为含有碱基T。从A、T、G和C的含量比可以看出,该病毒DNA组成中嘧啶碱数目与嘌呤碱基数目不等,A和T以及G和C的含量不等,所以不能构成双螺旋结构,可能是一条单链DNA。
8、一个二肽酶对二肽Ala-Gly和二肽Leu-Gly的Km分别为×10-4和×10-2,哪一个二肽是酶的最适底
物?该酶的两个非竞争性抑制剂的Ki值分别为×10-2和×10-4。哪一个是最强的抑制剂? 答:可根据米氏方程及存在抑制剂时的酶促反应速率方程判断: Km值小的Ala-Gly是最适底物;Ki值最小的那个是最强的抑制剂。
9、1/v对1/[S]的双倒数作图得到的直线斜率为×10-3min,在1/v轴上的截距为×10-2nmol-1ml min。计算Vmax和Km。
答:斜率S=(1/ Vmax)÷(1/ Km)= Km/ Vmax=×10-3min,又因为
1/Vmax=×10-2nmol-1ml min,所以, Vmax=50 nmol ml-1 min-1; Km=×10-2 nmolml-1。
10、请简单论述DNA变性的特性。
答:DNA的变性是指DNA双螺旋区的多聚核苷酸链间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结构的过程。当DNA的稀盐溶液加热到80-100℃时,双螺旋结构即发生解体,两条链彼此分开,形成无规线团。DNA变性后,它的一系列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如粘度降低、紫外吸收(260 nm)值升高等。 习题九答案 一、选择题
( D )1. 1958年Meselson和Stahl利用15N及14N标记大肠杆菌DNA的实验首先证明了下列 哪一种机制?
A DNA能被复制 B DNA基因可转录为mRNA C DNA基因可表达为蛋白质 D 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E DNA的全保留复制机制
( A )2. 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若一完全被标记的DNA分子,置于无放射标记的溶液中复制两代,所产生的四个DNA分子的放射性状况如何?
A 两个分子有放射性,两个分子无放射性 B 均有放射性
C 两条链中的半条具有放射性 D 两条链中的一条具有放射性 E 均无放射性
( C )3. 如果缺乏下列酶之一,复制叉上一个核苷酸也加不上去。这是哪一种酶? A DNA酶合酶Ⅰ(聚合活性) B DNA聚合酶Ⅰ(5’→3'核酸外切酶活性) C DNA聚合酶Ⅲ D DNA连接酶 E DNA聚合酶Ⅱ ( D )4. DNA复制时下列哪一种酶是不需要的?
A DNA指导的DNA聚合酶 B DNA指导的RNA聚合酶 C 连接酶 D RNA指导的DNA聚合酶
E 螺旋酶(heliease)、拓朴异构酶(topoisomerase)及回旋酶(gyrase) ( B )5. 下列关于DNA的复制的叙述哪一项论述是错误的?
A 有DNA指导的RNA聚合酶参加 B 有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参加 C 为半保留复制 D 以四种dNTP为原料 E 有DNA指导的DNA聚合酶参加
( A )6. DNA复制时,序列5'-TpApGpAp-3'将合成下列哪种互补结构?
A 5'-TpCpTpAp--3' B 5'-ApTpCpTp--3'
C 5'-UpCpUpAp--3' D 5'-GpCpGpAp--3' E 3'-TpCpTpAp--3' ( B )7. 合成DNA的原料是
A dAMP dGMP dCMP dTMP B dATP dGTP dCTP dTTP C dADP dGDP dCDP dTGP D ATP GTP CTP UTP ( C )8.下列哪一种维生素是甲基和甲酰基的载体?
[A]硫胺素; [B]抗坏血酸; [C]叶酸; [D]核黄素
( D )9. 转氨酶的辅酶是下列化合物中的哪一种?
[A]VB1 [B]叶酸 [C]生物素 [D]磷酸吡哆醛 ( C )10.米氏常数Km是一个用来度量
[A] 酶被底物饱和程度的常数 [B]酶促反应速度大小的常数 [C 酶与底物亲和力大小的常数 [D]酶稳定性的常数 ( C )11.下列氨基酸中哪种是精氨酸
[A]Asp [B] His [C] Arg [D] Lys ( B )12.下列氨基酸中哪种氨基酸具有咪唑基团?
[A] 精氨酸 [B] 组氨酸 [C] 酪氨酸 [D] 脯氨酸 ( A )13.直接参与维系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化学键是
[A] 氢键 [B] 盐键 [C] 疏水键 [D] 二硫键 ( E )14.哺乳动物核蛋白体大亚基的沉降常数是 ; ; ; ;
( A )15.密码GGC的对应反密码子是
; ; ; ; 二、判断题
( ? )1、tRNA分子的3’末端具有聚腺苷酸的“尾”结构。 ( ? )2、DNA的二级结构由两条平行的多核苷酸链构成。 ( ? )3、 在变性后,DNA的紫外吸收增加。 ( ? )4、氢键是稳定DNA双螺旋的主要因素。
( ? )5、双链DNA 中每条单链的(G+C)%含量与双链的(G+C)%含量相等。 ( ? )6、“必需氨基酸”的含义是指:合成蛋白质必不可少的一些氨基酸。 ( ? )7在等电点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 ( ? )8、tRNA分子中含有较多的稀有碱基。 ( ? )9、酶是依据其催化反应类型来分类的。 ( ? )10、同工酶是催化一类化学反应的一类酶。
( ? )11、DNA复制时,主导链只需一个引物,随从链需要多个引物。
( ? )12、氨酰tRNA合成酶既能识别氨基酸,又能识别tRNA,使它们特异结合。 ( ? )13、糖酵解的终产物是乙醇和乳酸。
( ? )14、动植物细胞中都存在乙醛酸循环途径。 ( ? )15、hnRNA是真核mRNA的前体物质。 三、填充题
1、 tRNA 上的 反密码 可以识别mRNA 上的密码。 2、 DNA和RNA中的碱基不同的是 T 和 U 。
3、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中若 G+C% 含量高,则 Tm 值高。
4、转移核糖核酸tRNA的二级结构为 三叶草 形状,三级结构为 倒L 形状 5、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脱氧核糖核苷酸 。
6、无论是DNA 还是RNA 都是由许许多多 核苷酸 组成,通过 磷酸二酯键 连接而成的。 7、两性离子是指 即带正电荷又带负电荷的离子 。
8、核酸研究中,地依酚法常用来测定 RNA ,二苯胺法常用来测定 DNA 。
9、 Watson-Crick提出的B-DNA双螺旋结构的螺距为_ nm,相邻两核苷酸之间的夹角是 36° 。 10、核糖核酸RNA主要分为 tRNA 、 mRNA 和 rRNA 三种类型。 7、问答题
1、某种溶液中含有三种三肽:Tyr - Arg - Ser , Glu - Met - Phe 和Asp - Pro - Lys , α- COOH基团的pKa 为; α-NH3基团的pKa为。在哪种pH(,或)下,通过电泳分离这三种多肽的效果最好? 答:pH=比pH=或pH=时电泳能提供更好的分辨率。因为在pH=的条件下每种肽都带有不同的净电荷(+1,-1,和0),而在pH=的条件下净电荷分别为+2,+1和+2,在pH=的条件下净电荷分别为-2,-2和-2。 12. 下列试剂和酶常用于蛋白质化学的研究中:
13. CNBr 异硫氰酸苯酯 丹黄酰氯 脲 6mol/LHCl β-巯基乙醇 水合茚三酮 过甲酸 胰蛋白酶 胰凝乳蛋
白酶
14. 其中哪一个最适合完成以下各项任务? 15. (a)测定小肽的氨基酸序列。 16. (b)鉴定肽的氨基末端残基。
17. (c)不含二硫键的蛋白质的可逆变性。若有二硫键存在时还需加什么试剂? 18. (d)在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羧基侧水解肽键。 19. (e)在蛋氨酸残基羧基侧水解肽键。 20. (f)在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侧水解肽键。
答:(a)异硫氰酸苯酯。(b)丹黄酰氯。(c)脲;β-巯基乙醇还原二硫键。(d)胰凝乳蛋白酶。(e)CNBr。 (f)胰蛋白酶
21. 有二个DNA样品,分别来自两种未确认的细菌,两种DNA样品中的腺嘌呤碱基含量分别占它们DNA
总碱基的32%和17%。这两个DNA样品的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的相对比例是多少?其中哪一种DNA是取自温泉(64℃)环境下的细菌,哪一种DNA是取自嗜热菌?答案的依据是什么? 答:一个DNA含量为32%A、32%T、18%G和18%C,另一个为17%A、17%T、33%G和33%C,均为双链DNA。前一种取自温泉的细菌,后一种取自嗜热菌,因为其G-C含量高,变性温度高因而在高温下更稳定。
22. 有一条脱氧核糖核酸链,结构如下:5?- CTAAAGTTACGGT -3? 请写出与该链互补的 DNA链和 RNA
链的结构。如果该链为一条DNA编码链,写出由它转录产生的mRNA序列。 答:①与之互补的DNA链: 5?-ACCGTAACTTTAG -3?;
②与之互补的RNA链:5?-ACCGUAACUUUAG -3?; ③mRNA链:5?- CUAAAGUUACGGU -3?;
23. 把C-1位用14C标记的葡萄糖与能进行糖酵解的无细胞提取物共同温育,标记物出现在丙酮酸的什
么位置?
答: 被标记的葡萄糖通过葡萄糖-6-磷酸进入酵解途径,在果糖二磷酸被醛缩酶裂解生成甘油醛-3-磷酸和磷酸二羟丙酮之前标记始终出现在C-1。因为磷酸二羟丙酮含有最初葡萄糖分子的C-1至C-3原子,因而它的C-1带有标记。然后磷酸二羟丙酮异构化变为甘油醛-3-磷酸,最终14C出现在丙酮酸的甲基上。 24. 增加以下各种代谢物的浓度对糖酵解有什么影响?
25. (a)葡萄糖-6-磷酸 (b)果糖二磷酸(c)柠檬酸(d)果糖二磷酸 答:(a)最初葡萄糖-6-磷酸浓度的增加通过增加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的底物水平以及以后的酵解途径的各步反应的底物水平也随之增加,从而增加了酵解的速度。然而葡萄糖-6-磷酸也是己糖激酶的一个别构抑制剂,因此高浓度的葡萄糖-6-磷酸可以通过减少葡萄糖进入酵解途径从而抑制酵解。
(b)果糖二磷酸是由磷酸果糖激酶-1催化反应的产物,它是酵解过程中主要的调控点,增加果糖二磷酸的浓度等于增加了所有随后糖酵解途径的反应的底物水平,所以增加了酵解的速度。
(c)柠檬酸是柠檬酸循环的一个中间产物,同时也是磷酸果糖激酶-1的一个反馈抑制剂,因而柠檬酸浓度的增加降低了酵解反应的速率。
(d)果糖-2,6-二磷酸是在磷酸果糖激酶-2(PFK-2)催化的反应中由果糖-6-磷酸生成的,因为它是磷酸果糖激酶-1(PFK-1)的激活因子,因而可以增加酵解反应的速度。
7、柠檬酸循环共涉及八种酶使乙酰基氧化,它们是柠檬酸合成酶,顺乌头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写出每一种酶所催化的反应平衡方程式以及每一酶促反应需要的辅助因子。
++
答:柠檬酸合成酶:乙酰辅酶A+草酰乙酸+H2O→柠檬酸+辅酶AH(辅酶A)乌头酸酶:柠檬酸→异
++
柠檬酸异柠檬酸脱氢酶:异柠檬酸+NAD→α-酮戊二酸+CO2+NADH(NAD)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
++
-酮戊二酸+NAD+辅酶A→琥珀酰辅酶A+CO2+NADH(NAD、辅酶A和焦磷酸硫胺素)琥珀酰辅酶A
+
合成酶:琥珀酰辅酶A+Pi+GDP→琥珀酸+GTP辅酶A(辅酶A)琥珀酸脱氢酶:琥珀酸+FAD→延胡索
++
酸+FADH2(FAD)延胡索酸酶:延胡索酸+H2O→苹果酸苹果酸脱氢酶:苹果酸+NAD→草酰乙酸+H+
+
NADH(NAD)
8、合成的多肽多聚谷氨酸((Glu)n ),当处在以下时,在水溶液中形成α螺旋,而在以上时却为伸展的形态。
(a)试解释该现象。
(b)在哪种PH条件下多聚赖氨酸(Lys)会形成α-螺旋? 答:(a)由可离子化侧链的氨基酸残基构成的α-螺旋对pH值的变化非常敏感,因为溶液的pH值决定了侧链是否带有电荷,由单一一种氨基酸构成的聚合物只有当侧链不带电荷时才能形成α-螺旋,相邻残基的侧链上带有同种电荷会产生静电排斥力从而阻止多肽链堆积成α-螺旋构象。Glu侧链的pKa约为,当pH值远远低于(大约3左右)时,几乎所有的多聚谷氨酸侧链为不带电荷的状态,多肽链能够形成α-螺旋。在pH值为5或更高时,几乎所有的侧链都带负电荷,邻近电荷之间的静电排斥力阻止螺旋的形成,因此使同聚物呈现出一种伸展的构象。
(b)Lys侧链的pK为,当pH值远远高于时,多聚赖氨酸大多数侧链为不带电荷的状态,该多肽可能形成一种α-螺旋构象,在较低的pH值时带有许多正电荷的分子可能会呈现出一种伸展的构象。
习题十答案
一、名词解释
:单链结合蛋白的英文缩写名。在DNA复制过程中结合在刚解开的单链上防止它重新结合或被DNA酶降解。 2. Exon:即外显子,是指断裂基因中携带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3. 超二级结构:由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经过折叠盘绕形成的介于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之间的一种蛋白质结构。
4. 亲和层析:指利用蛋白质分子对其配体分子特有的识别和结合能力建立起来的分离纯化方法。
5. 结构域:介于超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之间的一种蛋白质空间结构,由蛋白质二级结构进一步折叠盘绕形成。
6. 编码链:DNA双链中携带遗传信息的那条单链。
7. 发夹结构:RNA单链线型分子可以通过自身回折形成局部双链结构。这种由双链部分和非双链环状部分组成的结构型似发夹,被称为发夹结构。
8. 盐析:向蛋白质溶液中添加大量中性盐后出现的蛋白质沉淀析出的现象。 9. 增色效应:核酸由双链变成单链后在260nm处的吸光度增加的现象。
10.反式作用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进行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因子被称为反式作用因子。 二、问答题
1.生物分子杂交技术(印迹法)有几种?对它们分别进行简要说明。
答:①Southern印迹法:将凝胶电泳分离的DNA片段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后再与经标记的DNA探针进行杂交;
②Northern印迹法:将RNA经电泳变性后转移至纤维素膜上再进行杂交;
③Western印迹法:根据抗体和抗原可以结合的原理,采用核酸分子杂交类似方法进行蛋白质分析; 2.采用高浓度NaCl溶液溶解以及苯酚抽提的方法可以从破碎的细胞匀浆中分离出DNA。请具体说明实验步骤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