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8:49: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0093)《教育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思维比较持久的变化。
2.机械学习:一个或一组符号与认知结构建立起非实质性的人为的联系。 3.陈述性知识:凡是需要有意识的回忆出来的知识就是陈述性知识。 4.图式:人们对于某一客体或某一事件的所有属性的组合的知识储存。
5.规则:规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某种关系的叙述,是个人能用一类动作对一类刺激作出反应的一种判断能力。
6.问题解决:就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 7.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9.认知内驱力: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10.个别差异:一般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11.教学效能感: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2)具体学习心理:在基本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家研究具体侧面或领域的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以基本学习理论和具体学习心理的研究为基础,教育心理学进一步研究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4)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包括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问题,以及教师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发展。
2.简要回答操作性条件作用对教育的影响。 答:(1)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技术。斯金纳根据自己的教学理论和以上原则,发明了程序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技术。(2)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表述方式。为了使学习者从起点行为逐步达到终点行为,教学者必须明确表述教学目标所涉及的行为。(3)行为的改变。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不仅可以指导塑造学生的新行为,同样可以指导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包括消除或矫正不良行为。(4)对行为的自我调节或管理。在行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开发出了一些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的技术(如认知行为矫正、认知行为治疗或自我控制等)。 3.简要回答意义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 答:(1)下位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2)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3)组合学习。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
4.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有哪些类型? 答:(1)符号表征学习 (2)概念学习 (3)命题学习
5.简要回答观察学习的过程。
答: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1)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2)在保持过程中,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境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3)在复制过程中,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4)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 6.简要回答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哪四个阶段。 答:(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2)寻求解答阶段
(3)执行计划或者尝试解答阶段 (4)评价结果阶段
7.简要回答迁移发生的条件。 答:(1)迁移量的多寡,取决于试验情境及两种材料之间的相关。从一种技能到另一种技能的迁移量主要依赖于两任务的共有成分量,这种共有成分的量是产生式系统来考察的。具体说,就是用相同或者相似的产生式法则来描述两任务含有的共同的知识和经验。(2)表征和练习程度是迁移产生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领域迁移各不相同,按其共有的符号成分的数量而不同。(3)迁移量也依赖于学习或者迁移是否是注意的指向所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对标志与已有技能有关的线索的训练。
8.简要回答皮亚杰儿童道德的发展阶段理论。 答:(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9.学习动机对学习与保持有什么作用? 答:(1)动机对最初学习的影响:学习的最初阶段,动机起“催化剂的作用。(2)动机对保持的影响: 通过影响可利用性的阈限来影响再现。 10.影响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有哪些? 答:(1)需要:需要是激发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来源。学生有很多需要,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需要主要包括权力需要、亲和需要、自我决定需要和成就需要等。(2)情绪状态:各种情绪因素也影响到学生的动机:有焦虑、唤醒水平、兴趣和好奇心等。(3)学习者的信念:与学习最密切的信念有: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能力观,自尊,自我效能感等。 11.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哪些因素会促进知识的保持 答:(1)加工速度。而只有那些得到很深的加工的信息才能被长期保持下来。所谓深度的认知加工就是赋予信息以意义,理解信息的深层意义。(2)多元表征。在学习过程中,那些同时以言语符号和视觉形象两种方式进行表征的信息比用单一方式进行表征的信息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持.(3)应用情境和学习情境的一致性。在与学习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提取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12.简要回答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答:(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1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 答:(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微格教学:以少数学生为教学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教学过程摄成录像带,课后进行分析。(3)教学决策训练。(4)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 14.专家教师成长的历程 答:(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15.专家型教师与非专家型教师的区别 答:(1)有丰富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2)解决教学领域内问题的高效率。(3)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三、论述题
1.试述四种学习动机理论。 答:(1)行为主义取向的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不仅用强化解释操作性学习行为的发生,也用强化解释动机的产生。在行为主义看来,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联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受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他就会有学习的动机;如果他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他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如果他的学习受到了惩罚,他就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2)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
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关注的是学习者渴望有序、理解世界、预期未来。当学习者发现他们的经验与他们当前的认识不一致时,这种动机被本能地激活。人的行为不仅受求知需求驱动,而且以人对外在诱因的认识为中介。
(3)人本主义取向的动机理论 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人们试图实现人作为人的全部潜能的倾向。他们反对行为主义把人动物化的思想。认为人是环境的主体,人有理想、有意志、有个性,人能够改造环境,决定自己的命运,即强调人们由内心产生的希望成功、追求卓越的高级需要,而且影响人的所有因素都会引发或影响动机,包括思想、情感和环境各个方面。 (4)社会文化取向的动机理论
社会文化取向的理论在理解动机时强调学习者和他人一起形成学习时的经验。他们认为,人具有在社会环境中和他人发生联结的需要,这是所有人的基本需要。人参与活动来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来确定自己属于特定群体的信念。人的活动目的就是维持其在群体中的身份及其人际关系,而学习是通过观察和学习特定文化群体中更有能力的人而进行的,并涉及对群体实践的参与。 2.维果茨基教学理论的应用。 答:(1)教学支架的概念。教学支架有5个基本功能:提供支持、具有工具的性能、扩展学习者所能达到的范围、使学生能完成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