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进士王廷赞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6:45: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清代进士王廷赞

清代光绪壬辰(1892年),全国科考,金榜题名的进士中有两名是泗水人,一是王廷赞,二是于相德。当时曾轰动全国,泗水知县还因此沾光,得以荣升。

王廷赞(1847——1927年),字子襄,号若谷,道号排云。泗水故县人,为进京科考,受名人指点,过继给胡家庄姓王的本家为嗣。王廷赞先后获同治癸酉拔贡,光绪丙子举人,考授正兰旗官学教习。他壬辰中进士后,历任四川即用知县、奉政大夫、四川乡试同考官、离任令掌直隶州、目加郡守、候补知府,官位显赫。

王廷赞自幼勤奋好学,他的作品流传后世甚多,深受收藏家的喜爱。代表作为刊印成书的《排云诗集》,作诗千余首,尤其出名。由梁漱溟题写书名,吴佩孚、何丰林、王觐等分别题词,赞美其谓“华国文章”、“诗学津梁”、“永垂不朽”。他辞官还乡后不辞辛劳,爬山涉水,走村串乡采风,著成《泗志钩沉》一书。后又著作《泗水源流考》,获山东历史博物展览会特等奖。王廷赞的诗赋、对联、书法,堪称“三绝”。王廷赞为官清正,爱国爱民,他的传奇故事不少,至今仍在泗水各地广为流传。

王廷赞的同窗于相德,是泗水亮庄人。与王廷赞是同乡同窗同年同考同榜同中进士,名列王廷赞之后。二人交往甚密。王廷赞、于相德考中进士后,他俩不愿攀附上官,一没拜门子,二未

送银子,无端得罪了放官大人,二人同时被遣往偏远苦地四川小县,王廷赞任四川平武知县,于相德为四川青川县令。过去为官者大都迷信,放官大人有意放于相德四川青川为官,县衙座落在剪子大街,东临柳条巷,西靠糟鱼铺,又挨大盐店,那还有他的好哇!按照谐音于(鱼)相德(得)四川(穿)青(顷)川知县,剪子刺,柳条穿,放到糟鱼铺,可劲用盐腌,谅你能耐再大,也搁不住这么收拾。也巧了,于相德千里赴任,一路颠簸,身体劳困,水土不服,即任之际,出衙巡察,走至衙前大街,问什么街?答剪子街。于相德一愣,扭头往东走,有个小巷,没等问,随行说柳条巷到了。于更加不悦,赶紧回头往西拐,竟是糟鱼铺,紧挨着大盐店。于相德一思,火气攻心,甩袖回衙,扑通倒在太师椅上,中风不语,一病不起,任凭妻儿喊叫嚎啕,千呼不应。于相德任前丧命,真是什么也没留下,只传下了他千里为官犯地名的悲哀故事。

王廷赞科考秘闻

王廷赞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教书先生。其父在县衙当过“刀笔”,后掌管典狱簿册。

王廷赞自幼勤奋好学,文采出众,尤精诗、书、联三品。他很早就立定志向,科考登仕,报国为民。可是,清朝科考制度很严,封建社会里那些五花八门的清规戒律很多,参加科考须填写姓名、籍贯、年岁、父母至曾祖父三代履历。同考五人互相担

保,以杜绝假冒作弊,保证出身合规,凡娼优皂隶之子孙,无居父母之丧者,戏子、玩把、吹鼓手、牢头、巡捕、刽子手等下九流的子孙均隔考。王廷赞自然也在隔考之列。为此,一家人费尽心思,想方设法,总算让王廷赞参加了乡试。王廷赞也特别争气,二十岁考取秀才,二十七岁考选拔贡,三十岁又考中举人。郡试考官王励臣太守,阅卷时发现王廷赞才华非凡,足以进士,可因其父所累隔考,不能参加殿试,实在可惜。这岂不是埋没人才吗!王太守实在不想让夜明珠埋在土里,难以发光。他坐卧不安,苦思冥想,后来,他终于想出来个好主意。于是,秘密地把王廷赞传来,问道:“你本家近房可有缺嗣之人?”王廷赞答道:“有,不在故县,家住胡家庄。”“出身如何?”“三代出身清白,只是家境贫寒。”“好!好!好!”王太守万分高兴,急忙告之,如何如何这般叮咛一番。心有灵犀一点通,明人不用细讲,王廷赞谢过恩师,急忙告辞。回家后,立即请中册张茂昌、河南宋明哲等名士当中人,立嗣单,过继给胡家庄的本家近房绝户,还带去十多亩好地,耕牛犁耙、车辆,一应俱全。王廷赞多亏高师指点,不在隔考之例,自然是废寝忘食,刻苦用功,从考中举人,又攻读了十七年,得以科考进士。为铭记王太守的知遇之恩,王廷赞欣然题诗称颂:《郡试受知王励臣太守所以助之者甚厚感而敬志》

黄堂五试冠童军,马遇孙阳顿出群。 寸铁不持鏖白战,层楼高竖蹑青云。 帽檐花灿瑕卯杏,衣袖香生泮水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