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站回传技术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1 19:41: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我首先谈谈我对IPRAN需求的理解。

IPRAN的由来,主要是因为无线数据使用越来越广泛,流量越来越大,基站接口由原来的SDH的E1接口转化为以太网(Ethernet)接口,并且通过IP网络实现数据传送。由于基站物理端口采用了以太网和基站采用IP层传送数据,所以需要通过IP分组网络实现基站到基站控制器之间的回传。从回传需求的角度看,基站和基站控制器之间IP可达就可以了,也就是只要三层可达。至于传输层采用什么,其实无所谓,传统以太网、PTN、MPLS二层VPN(伪线)、SDH、MSTP、光纤等等,什么都可以。现在大家有了一个固定的思维,就好像IPRAN一定要MPLS,一定要MPLS的伪线技术,实际上MPLS 伪线不是必需的,无论是PTN实现的,还是路由器实现的。

所以基站回传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一个基站类似于一个高要求的大客户接入,在此基础上增加时钟同步的能力,至于OAM的功能,简单的BDF就基本可以了。现在的大客户专线,采用双接入链路+BDF的故障检测机制,BFD在客户的出口路由器CPE和局端的业务路由器SR之间,在CPE和SR之间可以是传统的以太网交换机、也可以是MSTP、也可以是光纤,就能够保证99.999%的可靠性和快速切换了。现在软交换的TG、AG、IAD,3G的很多数据设备接入,都采用这种简单的大客户专线接入方式,基本上满足了业务的要求。我觉得一个小小的基站,看不出特殊的理由和必要性,重新选择一种全新的技术和设备。

从商业价值的角度看,一个双链路高可靠的100M的CN2专线价格大约30万元/月。全国30万基站,300亿/年的收入,一个基站收入是10万/年,不到1万/月。这么高价格的大客户专线都可以采用IP router+BDF故障检测的模式,一个基站为什么不可以?

所以,最简单的,是最美的。在现有路由器、交换机的基础上,增加时钟同步的支持,通过BFD检测故障,那就足够了。具体方案表达如下:

第一: 采用增强Router+SW方式,所谓的增强是指业务SR、以太网SW和基站增加基于1588v2(+syncE)的时钟同步功能,也就是在大客户接入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时钟同步功能,基站相当于客户的CPE。

第二:基站以太网端口支持802.1Q的VLAN和QOS等级标识功能。基站通过2个VLAN接入到两个SR,两者互为备份。

第三:基站要求支持BFD的功能,BFD在基站VLAN和业务路由器之间进行,

穿越中间的以太网交换机。中间以太网交换机可以不必支持BFD。由于

接入技术简单,网络拓扑简单,BFD作为故障检测的手段就足够了,不必增加其他复杂的OAM功能。

第四:基站和SR之间采用支持时钟同步的以太网交换机,是单一的二层传送网络,不必支持三层业务接入。采用交换机的目的是增加业务接入端口,没有其他什么特殊的目的。三层业务接入和控制应该继续遵循城域

网优化的思路,在SR和BRAS层面。如果为了增加三层业务覆盖能力,可以适当增加SR的数量和覆盖面。至于在LTE年代,基站之间需要IP数据交换,这个只需要三层可达就足够了,通过同城的SR绕转应该是可行的。

第五:基站要求支持基于VLAN的BDF,也就是BDF over VLAN,同时根据BDF的检测结果触发静态路由进行路径保护切换。做到1秒切换基本可以满足业

务需求。现在长途语音都已经通过IP网络承载,同时承载几千上万的话音,故障切换大概是1秒左右,大家都可以接受,一个基站的故障切换,1秒足够了,没有必要50ms。主要原因是:故障是偶尔发生,一个接入线路1年不超过10次。

本人将以上方案称之为增强型路由解决方案。这样做的理由:

第一:现场试点已经证明该方案是可行的。

第二:采用已有的成熟标准、技术和设备,在企业、运营商等多种场景都可以使用,产业规模大,互联互通好,成本低,所以风险最小。

第三:方案简单和简洁,和现有的大客户方式基本一致,维护管理方式相同,经验和管理平台可以共享。

第四:由于基站侧交换机只负责基站接入,业务流量可预测,并且不大,通过简单的轻载和DiffServ的QOS机制,就可以满足业务需求了。 技术、业务需求等是重要的因素,但是最后要让位于产业规模和产业链的支持,标准是影响产业链的主要因素,因此采用增强型路由器方式才比较合适,能够长期存在。

但是,简单的事件到了人类,到了现实社会,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现在出现了方案:增强型路由器、IAN和PTN三种方案。

第一:增强型路由器方式。如前所述,不再罗索。

第二:IAN方式,称之为综合接入网络。在现有IP/MPLS协议基础上,同时根据国际MPLS-TP协议,增加了基于BDF的OAM功能和时钟同步功能。IAN是IP Router和PTN的一种折中。设备具备二层/三层业务能力。 第三:PTN方式,根据国内MPLS-TP标准(就是以前的T-MPLS标准),采用Y.1731标准的OAM而研发的设备,支持分组传送、时钟同步、OAM等等功能。目前的设备只具备二层业务能力。现在CMCC也开始要求PTN支持三层的能力。

本人既不赞同IAN方案,也不赞同PTN方案。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两者采用专有的技术和设备,使用在特定的场合,产业规模小,无法长期发展和存在。

第二:IAN和PTN目前的标准化都不太理想,前景不明朗。

第三:历史上的弹性分组环RPR技术、Nortel的PBT等等,都由于产业链和标准而昙花一现。

详细分析和比较如下:

第一:通过1年的理论、实验室测试和现场试验,证明现在的IP Router、IAN和PTN都满足IPRAN回传的业务需求。所以从单一IPRAN业务需求看,三者没有绝对的差异。 第二:从标准化角度看。IP Router是最成熟的,所有标准和设备都已经早已存在。目前PTN是中国标准,但是IETF否定了该标准,另外提出了MPLS-TP的标准,IAN就是采用了IETF的国际标准,该标准正在完善中。所以PTN目前只有国内厂家支持,如华为、ZTE、A-Lu、烽火等,而IAN国内和国外厂家都支持,所以从标准的角度看,IAN比较明朗,而PTN标准很难国际化。

第三:从端到端网络组织的角度看。IP roter和IAN基于IP/MPLS国际标准,所以接入网络能够很好地和IP/MPLS骨干网络无缝对接,较好实现端到端的业务提供和维护管理,其次IP router和IAN基于路由协议,组网结构更加灵活。而PTN采用国内标准,和骨干网络的IP/MPLS技术无法无缝对接,需要进行协议转换,所以端到端的业务提供、维护管理和网络架构设计不是很理想,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