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技术要求规范--(车站建筑)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9:58: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车站建筑

用房名称 清扫间 站务员室 乘务员待班室 收款室 AFC维修室 备品间 工务用房 信号工区 通信工区 供电维修工区 机电维修工区 面积(m2) 6×2 12×1~2 20 16~20 16~20 15~20 15 20~30 40 20 40 设置要求 站厅层、站台层设一间,站厅层设在靠近公用区位置,站台层可设在中间楼梯下。清扫间内应设洗涤池。 设在站台层,可与配电室合设。内设电话。 仅在新疆大街站设置两间,需设置独立卫生间 须设置在站厅层车控室一侧,距离站厅公共区较近。按财务室标准设计,须装防盗门、柜台、CCTV图像监控设备。(重点站取大值) 须设置在站厅层车控室一侧,距离站厅公共区较近。条件许可时可与收款室相邻。 酌情 有岔站设置,设在站台层 根据信号专业要求设置 含工区间30m2,材料间10m2。 近变电所设置。 含维修工区间30m2,材料间10m2。 用房名称 综合弱电机房 弱电电源室 公安、消防无线通信机房 商用无线通信机房 弱电电缆间 AFC配电室 区间通风机房 小通风机房 公共区通风机房 环控电控室 降压变电所 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 消防泵房 污水泵房 废水泵房 烟络尽 安全门设备室 电缆引入室 通信仪表 配电室 车站设备用房设置参考面积表 面积(m2) 表7.3.3 设置要求 信号设备集中站129m2(13.4m×9.6m), 74~129 信号设备非集中站74m2(13.2m×5.6m), 靠近车站控制室, 44 靠近综合弱电机房 40 54 15 靠近弱电设备综合机房 须设置在站厅层车控室对面一侧,距离站厅公共区10 较近,可与车站动照配电室合设。 290×2 布置在车站两端, 60+40 靠近新风道及排风道 140 布置在车站两端 55×2 240 包括控制室、0.4kV开关柜室、35kV开关柜室 包括控制室、0.4kV开关柜室、35kV开关柜室、直410 流开关柜室、整流变压器室 27 4.5m×6m,近消防出入口布置 15~20 近卫生间布置 20 设于站台层低端 工作半径(管道长度)150m,近变电所及通信、信20×(1~2) 号设备用房设置 20~25 3m×6m,设于站台层,靠近车站控制室一端 10×(2~3) 12×2 15×4 4. 站台层设计

(1) 站台计算长度按B型车、6节编组控制为118m(含停车误差)。 (2) 站台宽度B

7—6

车站建筑

B岛=b1+b2+n·z+T(m) B侧=b1+z+T(m) 其中:

n·z——柱数×柱宽(m);(柱宽应考虑装饰厚度,每侧100mm) T——每组人行楼梯+自动扶梯宽度(m); b1 、b2——侧站台宽度,侧站台最小设计宽度: 岛式站台:b≥2.5m

侧式站台(长向范围内设梯)时:b≥2.5m 侧式站台(垂直于侧站台开通道口)时:b≥3.5m

b1(b2)?Q?Q上??B安和b1(b2)?上?下 (取大者) LLρ——站台上人流密度;建议ρ=0.5m2/人 L——站台安全门长度(m);

Q上——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车设计客流量(换算成高峰时段Q上、下——远期每列车高峰小时单侧上、下车设计客流量(换算成高B安——站台安全防护宽度取0.40m,不包括80mm(警界线)。 (3) 站台两端设备用房必要时可伸入站台计算长度内,但不应超过

发车间隔内的设计客流量); 峰时段发车间隔内的设计客流量)

半节车厢长度,且不得侵入侧站台计算宽度,并应满足距人行楼梯第一级踏面不少于8m,距自动扶梯工作点不小于12m。困难时,伸入长度不得大于8m,且不得侵入侧站台的计算宽度。计算站台长度以外的通道净宽不小于1200mm,且在人员通行的范围内不得有突出物。

(4) 需协调站台层与站厅层的楼梯、电梯、扶梯布置,使站台层客流分布均匀,并确保站台上任意点至楼梯口的距离不大于50m。

(5) 要综合平衡站台层二端及站厅层设备用房的布置,使整个车站压缩到最佳长度。

(6) 车站变电所(降压变电所、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应集中布置在车站站台层。若确有困难时,可考虑将低压用房设置于站厅层,且上、

7—7

车站建筑

下对齐布置。

(7) 设计标准

① 结构净高(公共区地坪装饰面至结构顶板底):≥4500mm ② 建筑净高(公共区地坪装饰面至吊顶底):≥3200mm ③ 轨顶面至站台地坪装饰面:1050mm

④ 地坪装饰层厚度:公共区为100mm,设备区为50mm ⑤ 自站台边缘向里2000mm宽范围内须作绝缘层处理 ⑥ 站台计算长度内站台边缘到线路中心线距离:1500mm 站台计算长度外站台外边缘到线路中心线距离:1700mm

曲线段线路中心至侧墙和站台边缘距离应根据限界要求分别加宽。 ⑦ 线路中心线至侧墙净距:2150mm ⑧ 轨顶至底板面≥560mm

⑨ 车站纵坡:2‰(车站底板、站台板、中楼板、顶板均与轨道面同一坡度)

⑩ 曲线车站线路半径:≥800000mm

11 计算站台长度 ○

118000mm

岛式 ≥2500mm 侧式(楼扶梯平行站台布置)≥2500mm 侧式(楼扶梯垂直站台布置)≥3500mm

≥2400mm

单面布置 ≥1200mm 双面布置 ≥1500mm

≥2500mm 500 mm

岛式站台宽度 侧站台宽度

12 一般用房地面至吊顶底面净高 ○

13 内部管理区走道净宽 ○

14 内部管理区走道净高 ○

15 站台下风道竖墙外侧至站台板边缘距离为 ○

5. 车站主要设施 (1) 自动扶梯

① 自动扶梯的设置标准一是满足客流量需要,二是考虑提升高度的需要。原则上从站台到站厅上行均考虑采用自动扶梯,下行采用人行

7—8

车站建筑

楼梯(终点站及下行落差二层的可考虑自动扶梯),出入口提升高度大于6m的设上行自动扶梯,提升高度大于10m的可设上、下行自动扶梯。个别重要车站的设置标准可酌情提高。

② 自动扶梯的倾角按30°考虑,有效净宽为1m,运输速度采用③ 自动扶梯踏步面以上最小净空≥2.3m。

④ 当自动扶梯穿越楼层时,扶手带中心至开孔边沿的净距应≥⑤ 当自动扶梯靠墙布置时,要求扶手带中心至墙壁装饰面的最小⑥ 两相对布置的自动扶梯工作点之距≥18m。 ⑦ 自动扶梯工作点至前面障碍物距≥8m

⑧ 自动扶梯与人行楼梯相对布置时,自动扶梯工作点至楼梯第一⑨ 在布置自动扶梯时应考虑吊运空间及吊钩。出入口处自动扶梯⑩ 在火灾时计入疏散宽度的自动扶梯配电应按一级负荷设计。 (2) 电梯

每个地下车站应在出入口与站厅层之间以及站厅层与站台层之间设置无障碍垂直电梯(供残疾人、车站内部货运、老弱病幼使用)。连接站厅层与站台层的电梯应设在站厅层付费区内、站台层中部以方便使用(此电梯不计入紧急疏散用)。

(3) 楼梯

① 每个车站均应在付费区内至少设一座楼梯,以便在自动扶梯不② 两层或多层车站应至少设一部供工作人员和消防人员使用的楼能运转时仍能保证站内乘客的疏散。

梯,该楼梯宜设在工作人员较集中的管理用房区内,楼梯宽度不得小于1.2m。此梯宽度不计入紧急疏散楼梯宽度。

③ 设计标准

7—9

0.65m/s,通过能力按>7300人/h计。

0.5m,如达不到标准时应设防轧安全标志。 距离为0.6m。

级踏步距离≥12m。 下端应设集水坑。

车站建筑

· 踏步高

乘客使用: 工作人员使用: 乘客使用: 工作人员使用:

150~162mm 162~175mm 280~320mm 250~280mm

· 踏步宽

乘客使用的楼梯,其踏步尺寸原则上采用150mm×300mm。

1200~1800mm

≥1800mm ≥2400mm ≥1200mm

≥900mm(临空侧1200mm)

≥2300mm ≥3000mm ≥150mm

· 车站内公共区楼梯每个梯段的踏步级数应不小于3级,不大于18级。 · 楼梯休息平台宽: · 楼梯宽度

单向楼梯净宽: 双向楼梯净宽:

· 当楼梯净宽大于3600mm时,应在中间增设一道扶手。 · 楼梯口部栏杆高: · 楼梯梯段栏杆高:

· 楼梯台阶装饰面至上部障碍物的最小净空 · 出入口台阶长度应大于出入口宽度并 · 疏散楼梯两梯段之间的水平净距 (4) 检票机

① 进站检票机应设在售票处至站台的人流流线上。出站检票机应

设在站台至出站通道的人流流线上,其数量应能满足远期超高峰小时客流的需要(1.3~1.5系数)。

② 检票口是付费区与非付费区的分界线,宜垂直人流方向设置。 ③ 进出站检票机应合理布置,既要方便管理,又要避免进出站人④ 出站检票机布置应适当留有扩容的余地。 ⑤ 主要标准:

进站检票机距售票机(亭)净距 进站检票机距步行楼梯第一级踏步净距

7—10

流的交叉干扰。

≥5000mm ≥50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