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和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8:36: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南京市鼓楼区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 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2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

2. 下列对硬笔行楷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为了快捷,行楷的有些笔画是可以合并的。

B.为了顺势连带书写,硬笔行楷字有时可以改变某些笔顺。

C.写硬笔行楷,有时可以“借代”笔画,例如“络”右边的捺,可以用长点代替。 D.对于练习硬笔正楷有困难的人来说,改练硬笔行楷是最佳的选择。 3.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 ▲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2) ▲ ,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商女不知亡国恨, ▲ 。 (杜牧《泊秦淮》) (4)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正入万山圈子里, ▲ 。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6)无可奈何花落去, ▲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7)争渡,争渡, ▲ 。 (李清照《如梦令》) (8)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 (《礼记·虽有嘉肴》) (9)三军可夺帅也, ▲ 。 (《<论语>十二章》) (10)“ ▲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 4.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篡夺——逃窜 鱼鳞——瘦骨嶙峋 ....B.倾向——顷刻 寥廓——撩起帘子 ....

C.霎时——刹那 炫耀——头晕目眩 ....D.贮蓄——伫立 骸骨——骇人听闻 ....

5.下列括号中所填字形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

B.这一次是否为永远的jué( )别,还是取jué( )于他们对祖国的态度。 C.夜色苍máng( )中, 她举目四望,感到前所未有的máng( )然 。 D.yíng( )屏上突然出现一群yíng( )火虫,一闪一闪的,格外美丽。 6.下列对课文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

A.贾平凹的《风雨》,全文虽未出现“风雨”二字,却通过描写各种景物的纷乱状态表现了风雨的狂暴。

B.《紫藤萝瀑布》巧用修辞,语言生动。例如“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

A.他jiàn( )步登上发言席,说:“现在是关jiàn( )时刻,大家务必行动起来!”

在不停地生长”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开得茂盛,富有生机。 D.《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道“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里“招牌”的意思是:云和天气关系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 7. 名著阅读。(5分)

(1)右图画的是 ▲ (填国家名)的作品《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狐狸和乌鸦》。(1分) ?!!??!!.. C.《虽有嘉肴》一文多用对称、齐整的句式,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2)根据寓言内容,结合图片,将横线处的对话补充完整, 使语意连贯。(4分)

乌鸦(衔着肉,美滋滋地想):哇,这肉闻起来太香了!我得好好享受这顿美餐。 狐狸(苦着脸,冥思苦想):饿死我了!怎么才能把乌鸦嘴里的肉弄到手呢? 狐狸(灵机一动,对着乌鸦说):“ A ▲ 。” 乌鸦(得意忘形地唱):“哇——哇——哇——” (衔着的肉掉了下来)

狐狸(拣起肉,对着乌鸦说):“ B ▲ 。” 乌鸦(一脸沮丧):唉,狐狸说的不无道理,都怪我自己。 ..二、阅读(44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4分)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宋)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 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 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释】①分宁:今江西修水,诗人的老家。②杜涧叟:作者的好友。③旌阳:山名,在分宁县东侧。 8.(1)诗中 “ ▲ ” 一词暗示了诗人出发的时间,照应了题目中的“夜发”二字。(1分) (2)结合诗歌表达的情感,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满川风月替人愁”。(3分)

▲ (二)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4分) 【甲文】

斗牛图 (宋)曾敏行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识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尾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是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选自《独醒杂志》) 【注释】①尝:曾经 ②曝:晒 ③输租氓:来交租税的农民 ④膂(lǚ)力:体力 【乙文】

河中石兽 (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

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③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