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6 1:00: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毁灭的种子》读后感
-------浅谈国民党败北原因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当年国民党败北的原因,也清楚地感受到了一个党派的胜利是受多种复杂因素综合造成的,而其中,自身的因素是主要矛盾。所以,我们可以说,国民党谁都不应该怨,不应该怨美国,不应该怨共产党,而是自身的弊病给自己埋下了毁灭的种子。
1945年的中国刚刚度过了八年的水深火热,人民还沉浸在重返家园的喜悦之中,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本应立即着手民族与国家的重建,争取人民的幸福与富足,但不幸的是, 外战刚完内战又起, 国共两党迅速燃起了内战的烽火。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蒋介石的威望如日中天,他就是正统的化身。他手下的军队也得到了很多美援,但内战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强大的国民政府军队在 内战中迅速失败,而其支撑的国民政府也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一败涂地,不得不退败台湾。 是因为抗日战争的巨大负担, 耗完了国民党的精锐实力?还是因为美国政府的援助不利,在内战时期中止了对国民党的支持和物质援助?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外部因素,这个矛盾体的次要矛盾。所以,接下来,我想分别从政治,经济,人民群众三个方面阐述我对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一)政治
政治结构不坚固。1927年取得政权时,所继承的是一个已经分崩离
析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在军阀时期几乎寿终正寝。它的存在几乎完全依赖于军队,缺乏社会基础,国民党政府的权力受到各省军阀的限制,受到乡村豪绅的抵制。从1927年到1937年,国民党并没有解决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种种困难,并没有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时实质性的改变,在人民中,除了依靠军队,很少表现出任何的统治能力。事实上,它只有政治和军事的组织机构,而缺乏社会基础。所以说,它与生俱来就是所有政治体制中最为动荡的体制之一。所以这这座只有结构的建筑物,在风暴中很快的分崩离析了。
行政机构不合理。1)首先是中央与地方,1928 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从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统一。 实际上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军阀之间缺乏共同信仰, 没有同舟共济的思想动力。虽然各地的反抗均告失败,但国民党政权内深刻统治危机并未消除,大大小小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势力依然存在, 地方割据势力在其辖区内推行自己的一套,政治上自委官吏,各自为政,在县以下的乡村建立服务于自己的豪绅政权; 经济上把持财政,截留税收,自行征税,;军事上建立庞大的私家军, 作为对抗中央的有力工具。记得美国四星上将魏德迈曾说过:“委员长远不能算是一个独裁者, 事实上他仅仅是一帮乌合之众的首领而已。 他常常难以保证推行自己的命令。” 因此严重削弱了南京政权的统治力量和统治基础。
2)其次是行政机关内部,其中,最不合理的当属蒋介石个人本身,至抗战时期,党、政、军、学、农、工、商,他都要坐上第一把交椅。他的秘书说他至少身兼32 职, 国民党中宣部做过一个统计,也没有搞清楚
蒋介石到底身兼多少个职位。 说来真是荒谬啊!这种个人独裁专制导致整个党内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合理化程度极低。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蒋介石毫不例外,他只能靠手令调动官僚机器的运转。其结果是国民党政权内部一切不是按政策法令、各职能部门的指令,而是看蒋介石的手令办事。各个官员为了获得蒋的好感,为了自己得以升迁,就看风使舵,投蒋介石所好,报喜不报忧,甚至编造假情报、假数字,蒙骗蒋介石。例如,当时国民党内部的两大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互相污蔑,互相使绊,生怕另一个比自己先获得情报,所以经常发生两家闹出矛盾,最后闹到蒋委员长面前,却从不想他们到底是在为什么而这样。,在这种情况下,蒋得到的情报经常是假的,所以其指令错误性也是必然的。
派系政治的危害。 南京政权建立后在组织结构方面,就党政运行的规范及其相互关系曾作过明确的制度化规定。但其权力运行实际遵循的却是派系政治规则。因为蒋介石看到派系政治对他独裁专制有利,他可以从中仲裁,搞平衡, 使哪一派也离不开他。基于此,他有意在自己集团制造一些相互制约的小派系, 让其互斗, 以防止某派力量过分发展,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如黄埔系、政学系、中统、军统、三青团等派系在党政军特青中各霸一方,又相互争权夺利,蒋介石是各派的总头子,坐收渔利。但这种派系政治在40 年代后期则运转不灵了,并造成严重的危害。它使国民党除了个人和派系利益之外,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各个派系在内斗中力量消耗,使整个国民党政权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削弱了其统治力量。结果是蒋介石的下台和南京政权的灭亡。
党内贪污腐败成风。 1945年后的国民党已不是革命党,它已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