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1 16:45: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自连式: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腭方软骨(或上颌骨)直接与脑颅连接,而舌弓和脑颅脱离,不再有悬颌的作用,这种连接方式称作自连式,也叫自接型。肺鱼类和所有陆栖脊椎动物如此。
9、舌连式: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大多数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通过舌颌(软)骨把颌弓悬系在脑颅上的连接方式称舌连式,也叫舌接型。
10、双连式:脑颅与颌弓连接方式之一。颌弓除通过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外,还直接同脑颅相关节的连接方式叫作双连式,也称双接型。部分软骨鱼类属此型。 2. 侧线鳞:在鱼体两侧通常具有1条或几条穿过侧线管的鳞片称为侧线鳞。
11. 鳍:分布于鱼类的躯干部和尾部,是维持维持身体平衡和运动的主要器官,由内骨骼的支鳍骨和露在身体外面的鳍条组成。分为奇鳍和偶鳍。
12. 奇鳍与偶鳍:奇鳍着生在身体的中线上,自头部经背部绕过尾部以至肛门为止的连续皮褶,包括背鳍、尾鳍、臀鳍;偶鳍着生在身体的两侧,自头部以后起沿腹部两侧至肛门,包括胸鳍、腹鳍。
13、卵生:动物以成熟的卵细胞或受精卵的形式排出体外进行发育,其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均来自卵黄,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卵生。
14、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输卵管或子宫内发育,胚胎发育所需要营养物质仍来自卵黄,母体只对胚胎提供保护和适宜的发育场所,最后发育成幼体才产出体外的生殖方式称卵胎生。
15、假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卵黄,同时子宫内膜与卵黄囊膜形成类似胎盘(假胎盘)的结构,母体与胚胎可发生物质上的交换,最后以幼体的形式产出体外,这种生殖方式称假胎生。
16、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子宫内膜与胚胎的绒毛膜及尿囊形成真正的胎盘,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最后发育成为幼体产出体外,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
17、洄游:鱼类为适应其生命周期中某一环节而形成的一种周期性的、定向的、集群的长距离迁徙现象,称洄游。
18、动脉圆锥:为心室向前延伸的膨大部分,能博动收缩,协助心室将血液压入动脉,它属心脏本体,存在于软骨鱼类,两栖类。
19、动脉球:为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部分,不属心脏本体,其构造与血管壁的构造一致,不能博动收缩,只对快速流动的血流起缓冲作用。存在于硬骨鱼类。
20、单循环:具单心房单心室的动物,静脉血由心脏经腹大动脉送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经背大动脉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行气体和 营养物质交换,交换后的静脉血沿前后主静脉汇集入心脏,整个循环途径只有一条,故称单循环。见于鱼类及其以前的低等脊索动物。
21、不完全双循环: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具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但由于心室单一或分隔不完全,因此动脉血和静脉血在心室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血液循环称为不完全双循环。
22、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心室分隔完全,其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的血液完全在各自的封闭管道中流动,不在心室发生混合,我们把具有这类体、肺循环方式的血液循环称完全双循环。
23、开放式骨盆:鸟类所特有的骨盆。腰带愈合成薄而完整的骨架,髂骨向前后伸展并与愈合荐椎相愈合,耻骨退化成细棒状,而且左右坐、耻骨在腹中线上不汇合联接,而是一起向后方伸展,这样的骨盆称开放式骨盆。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
24、封闭式骨盆:哺乳类腰带中的髂骨与荐骨相关节,左右坐骨与耻骨在腹中线缝合而构成的骨盆,称封闭式骨盆。它加强了后肢的牢固性。
25、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鸟类具有气囊,吸气时部分气体入肺进行交换,另一部分未经交换的气体入后气囊储存,呼气时后气囊中未经交换的气体压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我们把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称为双重呼吸,是鸟类对飞翔生活
的适应。
26、双重调节:鸟类视力不仅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改变晶状体的凸度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角膜调节肌收缩改变角膜的凸度来进行调节,这种视力调节方式称双重调节。
27、迁徙:随着季节变化鸟类周期性、定向性、集大群的在越冬区和繁殖区之间进行的迁飞的现象,称为迁徙。它是鸟类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本能活动。
28、口咽式呼吸:蛙类的呼吸动作由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粘膜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口咽式呼吸。
29、胸式呼吸:爬行类的呼吸由肋间肌的作用使胸廓扩大或缩小而导致气体出入肺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胸式呼吸。
30、 腹式呼吸:哺乳类的呼吸是由于膈肌的作用使胸腔容积增大或缩小导致气体出入肺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吸方式称腹式呼吸。
31、适应辐射:凡分类地位相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32、同源器官:存在于不同动物体上的器官,功用不同,形状亦异,但来源和基本结构却相同,这样的器官称同源器官。
33、同功器官:存在于不同动物体上的器官,功用相同,形状相似,但来源和基本结构完全不同,这种器官称同功器官。
34、动物区系:指某一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特性所形成的动物类群总体,也就是有关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的在现代生态条件下存在的动物群。
35、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3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所生活的物理(非生物)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相互作用的生物的与非生物的系统。
37、韦伯氏器:硬骨鱼类鲤形总目第1─3椎体的两侧有四对小骨,由前向后依次称为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三脚骨,这四块骨骼称为韦伯氏器。 38、跖行式:陆地奔跑的动物,较原始的以趾(指)骨和掌跖骨着地,称跖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