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方法在“DNA分子的制”一节中的应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0:23: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科学研究方法在“DNA分子的制”一节中的应用

摘要 在“DNA分子的?制”一节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假说演绎、模型建构等科学研元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关键词 科学研究方法 DNA分子?制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09-02

1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制”是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遗传与变异》第四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制”的内容。关于DNA的?制,教材首先通过“积极思维”栏目介绍了证明DNA半保留?制的巧妙实验,然后从理论角度解释了DNA半保留?制的过程。通过第四章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和第二节“DNA分子结构”内容的学习,学生在知识内容上已经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在技能和方法上,已经尝试制作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熟

悉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运用离心机离心的原理。

2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包括“对DNA分子?制的推测”、“DNA半保留的实验证据”和“DNA分子?制的过程”,本节内容是科学家运用科学方法揭示出的科学事实。为了让学生领悟科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将教学内容合并为“探究DNA的?制方式”和“DNA分子的?制过程”两个模块。在“探究DNA的?制方式”模块中利用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DNA分子的?制过程”模块通过绘制DNA?制过程图解建构物理模型来领悟DNA?制过程的特点。

3 教学用具准备

长为30cm红色、绿色独股铜芯线(2.5mm2);长为2cm塑料吸管;剪刀;展示DNA?制过程的课件。

4 教学过程

4.1分析现象,产生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DNA作为遗传物质必须要保持前后代的连续性。教师提出问题:DNA是如何保持前后代连续性的?学生联系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得出DNA通过?制保持前后代连续性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思维,提出问题:DNA是如何?制的呢?

4.2模型演示,作出假设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两根红色独股铜芯线制作成简易DNA双螺旋,进一步明确DNA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的。另取两根绿色独股铜芯线代表?制后新形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中四根独股铜芯线(两红、两绿)、剪刀、塑料吸管等模拟制作出1个DNA分子?制后形成的两分子DNA中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情况,即红色和绿色独股铜芯线通过什么形式进行缠绕。教师在教室中巡视,指导学生制作DNA?制过程的物理模型。制作完毕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制作的DNA?制过程的物理模型,作出DNA分子?制方式的假设。部分学生作出的假设是全保留?制,部分学生作出的假设是半保留?制,少数学生作出的假设是弥散?制。

4.3经历科学实验过程,验证假设

教师说明当假设经过实践检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