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押题练(一)春秋战国时期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4:40: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热点押题(一)

一、选择题

1.(2018·福州二模)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这主要反映了(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华夷秩序最终确立

B.分封制度逐渐崩溃 D.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解析:选A 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据材料“不与之盟”“多次主持会盟”“多次与盟”并结合所学可知,羌戎氏为少数民族,楚国主持会盟说明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材料中未涉及周王室,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族融合,而不是华夷秩序的确立,故C项错误;秦朝的建立实现了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长郡中学全真模拟)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 )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解析:选A 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供的是铁农具,非武器,故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供铁农具的出土地区,未体现铁农具的工艺,因而无法得出冶铸技术是否进步的结论,故C项错误;铁犁牛耕普遍推广是在汉代以后,故D项错误。

3.(2019届高三·江南十校联考)《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由此可见( )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 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

解析:选B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易》,

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可知,孔子所观察的是《易》中的道德与正义,依旧坚守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故B项正确;儒道两教的融合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易》,我后其祝卜矣”是说在用《易》算卦方面,孔子排在那些祝、卜的后面,故D项错误。

4.(2018·青岛二模)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

A.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C.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B.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D.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解析:选C 士人受到重视,但并不会导致士人掌控国政,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士人受到国君赏识,提拔为重臣,但并没有涉及天下局势的分裂与统一,故B项错误;士人受到赏识得到重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血缘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此时期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故D项错误。

5.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 )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 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解析:选C “阡陌”原指井田制,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井田制的瓦解,故A、B两项错误;据材料“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可知井田制瓦解,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的出现,导致个体小农经济产生,故D项错误。

6.(2018·孝义模拟)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周鲁文化说明着过去,晋秦文化改造着现实,齐国文化则预言着未来”。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文化( )

A.都具有延续性、一致性 C.彰显儒家学说的适用性

B.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加剧了国家政治的分裂

解析:选B 据材料“周鲁文化说明着过去,晋秦文化改造着现实,齐国文化则预言着未来”可知这一时期文化具有多样性而非一致性,故A项错误;周鲁文化代表着西周时期“礼乐”文化,晋秦先后称霸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崩溃,齐国率先改革,客观承认土地私有,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儒家学说在春秋战

国时期不受重视,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而不是国家政治分裂,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为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得出周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