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21:21: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公共政策学00318》自考本科200204—201207历年真题及答案
所有领域的政策活动都应当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的关系,推动社会健康发展。③社会公共。即政策结果所表现出来的与该项政策有关的成本-收益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正地分摊-分享,以及政策追求的价值偏好对社会期望适当回应。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 眼看2003年的年终将至,某省滨河县石头乡柳村和谢村农民仍然没有领到去年退耕还林补助款和粮食,农民对此十分不满。退耕还林补助款和粮食拖欠了整整一年。如果说滨河县林业局没有拨下这笔款,责任应该全在林业局。问题是,滨河县林业局局长周某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林业局早已经如数将去年两村的退耕还林补助款和粮食划拨到石头乡政府。那么,在当年退耕还林补助款和粮食即将兑现的时候,这两个村的农民为何还苦苦等候去年的补助钱粮?
原来,退耕还林的农民们拿不到应该得到的钱粮补助,是石头乡政府“越位”所致。2002年初,滨河县给石头乡下达了2500亩的退耕还林任务。石头乡主要领导为了赶进度,完成任务,违反县政府有关规定,擅自包租了推土机平田整地,并组织外村农民帮助退耕还林村的农民挖树坑。这笔支出在上级拨付的退耕还林补助钱粮中扣除。石头乡政府“包办”退耕还林事项,占用补助给失地农民的钱粮,导致2002年两个退耕还林村217户农民的2049亩退耕还林地补助钱粮无法兑现。 农民王某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是个好政策,是为农民办好事;但乡上没有原原本本地执行国家政策,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结合案例,运用相关理论回答: (1)石头乡政府在执行退耕还林政策时出现了何种形式的政策执行偏差。
石头乡政府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是典型的残缺式政策执行。所谓残缺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弃之不顾,使政策内容残损不全,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即是一项放眼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同时又是一项着眼现在以政府补贴的形式维护失地农民利益的政策,政策执行者在执行这项政策时,即要保证如期完成退耕还林的目标任务,又要保证国家维护失地农民利益的政策能及时兑现。石头乡政府片面追求退耕还林进度,导致失地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使退耕还林政策只得到部分执行。 (2)分析原因并说明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偏差。
①任何一项政策都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一项大的政策往往包括若干个小政策,它们相互依存,是为了解决共同的政策问题而被整体设计出来的。②执行者应该全面地把握政策的内容,才能避免执行偏差。③石头乡政府为了赶进度,完成任务,占用失地农民的钱、粮补助,“包办”退耕还林事项,只维护了完成工作任务的局部利益,忽视和影响了整体利益
2008年4月自考公共政策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是( A )
A.《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B.《博弈与决策》 C.《隆中对》 D.《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2.“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根本追求是( B )
A.中国化 B.科学决策 C.民族化 D.大众化 3.政府存在的基础是( B )
A.立法机构及其运作 B.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 C.行政机构及其运作 D.竞争性政党制度 4.政府传统上被设定为公共机关,代表并谋求( A )
A.社会公共利益 B.自身的特殊利益 C.劳动人民的利益 D.垄断组织的利益 5.我国行政法规的发布形式是( B )
A.主席令 B.总理令 C.新闻报导 D.中共中央文件 6.决定公共政策性质的核心因素是( B )
A.国家结构及其关系模式 B.决策权的归属、分配及其使用状况 C.决策人数的多少 D.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 7.行政机关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A )
A.行政决定 B.人大立法 C.行政计划 D.行政监督 8.公共政策的系统议程又称为( C )
A.政府议程 B.政策议程 C.公众议程 D.正式议程
16
《公共政策学00318》自考本科200204—201207历年真题及答案
9.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是( D )
A.大众传媒的报导 B.公共政策的制定 C.公共政策的监控 D.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10.公共政策过程中最核心的阶段是( A )
A.公共政策的制定 B.公共政策的执行 C.公共政策的评估 D.公共政策的监控 11.政策法律化实际上是一种( A )
A.立法过程 B.司法过程 C.政府过程 D.执法过程 12.在政策规划的多元化主体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公众 B.立法机关 C.政府 D.司法机关 13.残缺式政策执行的典型表现是( A )
A.“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B.“挂羊头,卖狗肉” C.“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D.不折不扣落实 14.互适模型即“互动理论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 C )
A.霍恩 B.雷恩 C.麦克拉夫林 D.史密斯 15.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B )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执行 C.公共政策评估 D.公共政策监控 16.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 C )
A.20世纪30~40年代 B.20世纪50~60年代 C.20世纪60~70年代 D.20世纪70~80年代 17.政策评估与否注重的是( A )
A.功能的原则 B.经济效益的原则 C.结构的原则 D.社会效益的原则 18.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分析法的提出者是( B )
A.J?安德森 B.L?D?迈尔斯 C.M?雷恩 D.M?麦克拉夫林 19.在政策调整的诸多原因中,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 D )
A.政策环境 B.政策资源 C.政策周期 D.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20.一项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 D )
A.调整状态 B.终结状态 C.非均衡状态 D.均衡状态 21.公共政策有效地调节社会行为的基础是( C )
A.公共政策的适应性 B.公共政策的容纳性 C.公共政策的持续稳定性 D.公共政策的周期性 22.当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为( D )
A.规范性分析 B.超理性分析 C.定性分析 D.定量分析 23.脚本写作的基础为( D )
A.某一个假设 B.政策方案 C.政策制定 D.一系列假设 24.公共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关系应当是一种( D )
A.平行而不相干的关系 B.排斥关系 C.隶属关系 D.合作关系 25.公共政策预测的根本理由在于( C )
A.实现政策合法化 B.确定政策框架 C.避免或减少政策失误 D.实现政策法律化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叶,直接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有( ABCE )
A.亚当?斯密 B.克劳塞维茨 C.卡尔?马克思 D.拉斯韦尔 E.马克思?韦伯 27.下列属于非强制型公共组织的有( ABC )
A.公立学校 B.公共医疗机构 C.中国社会科学院 D.民营企业 E.政府部门 28.美国司法决策的形式主要有( ABC )
A.司法审查 B.推翻先前的判决 C.司法命令 D.立法 E.立法否决 29.公共政策本质上所具有的“二重属性”是指( AB )
A.阶级属性 B.社会属性 C.道德属性 D.文化属性 E.伦理属性 30.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有( ABCDE )
A.客观的社会现实 B.问题的觉察 C.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 D.团体与组织的活动 E.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对公共政策学做出的贡献。
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对公共政策学做出的贡献:①它把政治系统的过程、政治过程、政府过程、政策过程作为一个同一的过程来进行分析,从而使政策研究与政治学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有利于克
17
《公共政策学00318》自考本科200204—201207历年真题及答案
服政策研究中的纯技术、纯操作主义倾向。②它把公共政策看做政治系统输出的产品,并将公共政策的功能概括为四种类型,即提取性功能、分配性功能、管理性功能和象征性功能。 32.简述公共政策系统及其构成。
公共政策系统把政治系统的过程、政治过程、政府过程、政策过程作为一个同一的过程进行分析,从而使政策研究与政治学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有利于克服政策研究中的纯技术、纯操作主义倾向。
公共政策系统把公共政策看做政治系统输出的产品,并将公共政策的功能概括为四种类型,即提取性功能、分配性功能、管理性功能和象征性功能。 33.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多角度分析方法。
多角度分析是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①个人角度,许多政策抉择往往与决策者个人感知、感情和利益密切相关,因此政策问题的分析必须重视决策者或相关人员的个人感情、感知和利益需求等对政策问题的影响。②组织角度。分析组织的组成形态、自我利益、价值取向等因素对有关政策问题的影响。③技术角度。使用概率统计、成本-利益分析、计量经济学以及系统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 34.简述制定公共政策执行计划应遵循的原则。
制定公共政策执行计划应遵循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防止主观臆断。②适应性原则。编制计划要有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③全面性原则。编制的计划能够统筹方方面面,切忌顾此失彼。④一致性原则。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 35.简述政策终结的方式。
政策终结的方式:①替代。指用新政策代替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所要满足的各种需求基本不变。②合并。指旧政策虽然被终止了,但政策要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政策中去。③分解。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目新政策。④缩减。指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损失。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试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①政治性。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②阶段性。公共政策虽然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但是拥有公共权力的统治阶级选择或制定的政策方案,代表和体现的实质上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③权威性。公共政策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它的运行和有效性有赖于它的权威性。政策与权威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④普遍性。每一公共政策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在政策主体所框定范围内具有普遍的适用性。⑤目标取向。公共政策都是为解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特定问题而制定的。⑥稳定性与变动性。一方面公共政策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才有利于政策的实施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政策也须发生相应的变化。⑦预见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和指导,必须具有预见特征。 37.试述政策评估的主要用途。
政策评估的主要用途:①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为了避免政策执行的盲目状态,有必要利用可行的技术和手段收集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阐释,以确认一项政策的特点、优点、缺陷,检测一项政策是否实现特定的价值期望以及实现的程度。②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其去向一般为政策延续、政策变革和政策终结三种。无论选择哪种去向,都必须对原有的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③政策评估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只有通过政策评估,才能确认各项政策要素的价值,产生决定资源投入的优先顺序和比例,寻求最佳的整体效果。④政策评估是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政策效果往往表现为复杂的效益关系格局的变动,广大政策对象甚至许多政策执行者也难以全面深刻地认识。政策评估有利于对他们进行政策教育。⑤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政策评估是检验决策的科学性及其民主化程度的有效手段。同时,科学化和民主化是政策评估的基本标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发展方针
浙江省××市地处钱塘江和太湖源头,山区面积占到86%。改革开放前,国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农业政策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该市执行的也是以粮食为纲的方针。由于单纯抓粮食生产,山区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在低水平上缓慢增长。1983年,该市森林覆盖率只有64%,水土流失严重。
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文件要求各地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拟定自己的农业发展规划;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该市在执行中
18
《公共政策学00318》自考本科200204—201207历年真题及答案
央政策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该市的地理环境更适合林业的发展。于是,果断地调整自身的农业生产方针,变为:以林为主,林农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尤其是重视生态经济效益。培育和发展生态效益林业成为当地政府的主要农业政策。
经过当地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引导,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最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目前,该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5%,是我国唯一加入世界示范林网络组织成员的城市,被誉为沪杭的“生态后花园”。阅读以上材料,试分析以下问题: (1)本案例中哪些情况体现了政策执行再决策?
当地政府在贯彻1983年中央文件的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本市的农业生产方针,变为:以林为主,林农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培育和发展生态效益林成为当地政府的主要农业政策。 (2)分析本案例中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
主要依据:①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1983年的中央文件改变了“以粮食为纲”的方针,要求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拟定自己的农业发展规划。②政策执行的客观环境。当地山区面积占到86%,适合林业生产。③人们认识不断深化。当地政府认识到本市地理环境适合以林为主。④以往的政策造成的偏差。在以往政策下,农民的收入提高缓慢,而且造成了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2009年4月自考公共政策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D )
A.功能取向 B.过程取向 C.结构取向 D.目标取向 2.下列说法中,能够反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政策思想的是( A )
A.“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 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 D.“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的关系是( C )
A.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B.一般与一般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个别与个别的关系 4.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和普适性的一个模型是( D )
A.混合扫描模型 B.现实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5.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源于( B )
A.莱布尼茨 B.笛卡尔 C.罗素 D.斯宾诺莎 6.规范最佳模型的提出者是( A )
A.德洛尔 B.林德布洛姆 C.西蒙 D.埃齐奥尔 7.国家权力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是通过( D )
A.阶级剥削 B.对外扩张 C.精简政府机构 D.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 8.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是( A )
A.信息子系统 B.执行子系统 C.反馈子系统 D.决策子系统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C )
A.阶段性周期 B.功能性周期 C.反复性周期 D.结构性周期 10.典型的总统制国家是( D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1.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 C )
A.结果 B.中间环节 C.起点 D.目标 12.下列不属于政策议程构建模型的是( C )
A.外在创始模型 B.动员模型 C.自发创始模型 D.内在创始模型 13.公共政策过程中最核心的阶段是( A )
A.公共政策的制定 B.公共政策的执行 C.公共政策的评估 D.公共政策的监控 14.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性意义的阶段为 ( D )
A.政策目标的确定 B.政策问题的认定 C.政策方案的设计 D.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15.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C )
A.拟定政策方案 B.评估政策方案 C.确定政策目标 D.择定政策方案 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D )
19
《公共政策学00318》自考本科200204—201207历年真题及答案
A.合议制 B.合议、三权分立制 C.民主集中制 D.合议、民主集中制 17.立法决策通过议案的规则一般是( D )
A.全部通过 B.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C.四分之三多数通过 D.过半数通过 18.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B )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执行 C.公共政策评估 D.公共政策监控 19.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的理论是( A )
A.交易理论 B.组织理论 C.因果理论 D.管理理论 20.政策执行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 B )
A.政策倡议 B.政策宣传 C.政策分解 D.组织准备 21.残缺式政策执行的典型表现是( A )
A.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B.挂羊头,卖狗肉
C.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D.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 22.一项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 A )
A.均衡状态 B.调整状态 C.终结状态 D.非均衡状态 23.政策效能,即( B )
A.政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B.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 C.政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D.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24.在政策调整的主观原因中,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 D )
A.政策环境 B.政策资源 C.政策目标 D.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25.在我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央政府决策者的关系是( B )
A.合作关系 B.隶属关系 C.互相独立 D.排斥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公共政策这门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是( ABCDE )
A.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B.决策科学的形成 C.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D.凯恩斯主义的出台 E.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27.下列选项中属于政策支持系统子系统的是( BCDE )
A.政策制定系统 B.信息传播或沟通系统 C.政策监控系统 D.政策咨询系统 E.政策评估系统
28.下列选项中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ACDE )
A.立法机关 B.利益集团 C.行政机关 D.执政党 E.领袖人物 29.按对象来划分,政策控制包括( ABDE )
A.目标控制 B.界限控制 C.结果控制 D.效力控制 E.效应控制 30.传统德尔菲法强调的基本原则是( ABCDE )
A.匿名原则 B.循环往复原则 C.控制反馈原则 D.团体回答统计原则 E.专家共识原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容纳性和开放性。
(1)“上下来去”决策模型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的决策模型。(1分)
(2)由于科学决策是这个模型的根本追求,所以乐于容纳从国外引进的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任何决策理论、决策模型和决策手段。(2分)
(3)它是由若干个亚模型组成的,这些亚模型在现阶段上只显现出一个轮廓,比较粗放,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充实。西方学者在另外的理论背景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构建的决策模型,经过改造是可以被整合到某一个亚模型中去的,都可以在这个模型的社会操作过程中大显身手。(2分) 32.什么是合理的政策结构?
(1)结构的有序化,有利于发挥政策的整体效果,实现政策的调整、发展和完扇。(2分) (2)有效的分级控制,有利于提高政策运行效率。(2分) (3)严格的组合秩序是政策结构合理的重要条件。(1分) 33.简述政策问题的形成条件。
(1)从客观方面说,政策问题必须具有公共的性质。当社会问题不仅关涉到当事人个人,而且影响到相关的社会群体,受到社会关注时,它就具有了公共的性质,需要公共权力机关制定政策进行处理。(3分)
(2)从主观方面说,政策问题必须明确表达出来,并且被政策制定者列入政策议程。即使某一问题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