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环境功能区规划(定稿)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3:57: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2) 《钱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2006);

(13) 《钱塘江流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2006); (14) 《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的意见》(2006); (15) 《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 (16) 《桐庐生态县建设规划》(2004);

(17) 《桐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 (18) 《桐庐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2006); (19) 《桐庐县城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06);

(20) 《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桐庐段分区规划》(2006);(21) 桐庐县其它相关专项规划。

1.5. 规划期限

基准年:2005年; 近 期:2006-2010年; 中远期:2011-2020年。

1.6. 规划范围

本规划以桐庐县整个行政区域为规划范围,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

2

2. 区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臵

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上游,介于东经119°10′~119°58′、北纬29°35′~30°05′之间,东连浦江、诸暨,南接建德,西临淳安,北靠富阳与临安,东西直线距离约为77千米,南北向约为55千米,县域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

2.1.2 地形地貌

桐庐属浙西中低山丘陵区,地势由西北和东南向富春江沿岸降低,四周群山耸立,中部为狭小河谷平原,山地与平原间则丘陵错落分布。龙门山主峰牛背脊之观音尖,海拔1246.5米,为境内最高峰。昱岭脉和天目山余脉分别蜿蜒于分水江南、北两岸,富春江由西南而东北纵贯县境东部。分水江流经西北,在桐君街道汇入富春江,形成“两江丁叉、三山鼎足”的独特自然景观格局。全境山地占39.45%,丘陵占46.85%,平原占10.35%,水域占3.35%,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

2.1.3土壤

桐庐地貌多样性和地质岩性的复杂性导致土壤形成和分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经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桐庐县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共5个土类、11个亚类、29个土属、56个土种,其中山地土壤有3个土类(红壤、黄壤和岩性土)、7个亚类、13个土属,以红壤分布最为广泛,约占土壤总面积67.4%,广泛分布在海拔600-650米以下低山丘陵区,水稻土次之,占11.2%。

2.1.4 气候

桐庐县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1936小时,年平均气温16.5℃,年极端最高气温42.6℃,年极端最低气温

-9.5℃;年均降雨量1462毫米,以春雨、梅雨为主;年均无霜期253天,年均相对湿

度79%,年平均风速为1.6米/秒,2-9月以东北偏东风居多,7月份以西南偏南风为主,10月至次年1月以西北偏西风占优势。气温垂直差异明显,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而一般下降0.43℃/100米,适宜农业综合立体开发。

2.1.5 水文

桐庐境内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富春江、分水江、壶源溪及其较大支流31条,山涧溪流百余条,多呈山溪性特征,源于峡谷山地,均属于钱塘江水系。

富春江位于钱塘江中上游,多年平均流量95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300.35亿立方米。富春江大坝以下水位受富春江发电厂发电下泄流量及潮汐影响十分明显,受潮汐影响水位涨落差在0.5米至2米之间,富春江洪水期一般集中在5月至7月,近年最大流量曾达18000立方米/秒(1997年),枯水期则一般出现在8-10月份。其主要支流包括: 芦茨溪、双源溪、剪溪、龙潭溪、梅林溪、大源溪等。

分水江源出安徽省绩溪县荆乡的山云岭,东北流入浙江省临安市,从於潜进入桐庐县境内,至印渚右纳后溪,至分水下游2千米右纳前溪,经瑶琳、横村至桐庐县城北注入富春江。干流长164.2千米,流域面积3444.3平方公里。分水江近年来河床抬

高较为明显,严重影响通航能力。

2.1.6植被

桐庐县位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热带,为浙皖山区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天目山、古田山丘陵山地植被片。长绿落叶林是本县典型的植被型。由于长期人为活动影响,完整的自然植被已剩不多,形成了人工植被与自然植被混合型,全县林业用地212万亩,其中有林地171万亩,森林覆盖率73.6%。

在海拔150米以下马尾松次生林自然植被和果木、茶桑人工植被及农作物植被为主。在海拔150-800米,主要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纯林或混交林以及壳斗科、樟科

3

树种为主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自然植被,还有油茶、板栗、茶园等经济林木和毛竹等人工植被。800米以上由黄山松、短柄包、化香等组成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及草、灌丛植被。

2.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2.1社会发展现状

(1)行政区划与人口

桐庐县共辖有2个街道,7个建制镇,4个乡,186个行政村。2005年,全县户籍人口39.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22万人,非农业人口10.31万人,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5‰。

桐庐县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分布在河谷平原及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其中桐君街道人口最多,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县域西部人口主要分布在分水镇。全县户籍人口平均密度为216人/平方公里,总体人口密度中间高两侧低,桐君街道和江南镇的人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超过500人;旧县街道、横村镇、钟山乡、莪山畲族乡等乡镇次之,每平方公里人口在300~500人之间;百江、合村、新合等乡镇的人口密度最低,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低于150人。

桐庐县行政区划与人口分乡镇数据见表2-1。

表2-1

桐庐县各乡镇基本情况

街道/乡镇 土地面积 总人口 其中:农村人口人口密度 人均耕地面积(平方公里) (万人) (万人) (人/平方公里) (亩/人) 全县 1825.03 39.52 32.42 216 0.59 桐君街道 160.84 9.89 4.68 615 0.21 旧县街道 33.50 0.86 0.84 257 0.88 富春江镇 198.93 2.71 1.95 136 0.49 横村镇 117.64 4.03 3.88 343 1.00 分水镇 299.37 5.08 4.45 170 0.54 江南镇 78.20 4.93 4.89 630 0.56 瑶琳镇 216.62 3.57 3.42 165 0.86 凤川镇 151.93 1.80 1.74 118 0.72 百江镇 235.03 1.99 1.97 85 0.70 钟山乡 107.79 2.15 2.12 199 0.78 合村乡 122.24 1.04 1.03 85 0.77 新合乡 74.21 0.55 0.54 74 0.62 莪山畲族乡 28.73 0.92 0.91 320 0.98

(2)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运输、公路路网建设发展迅速。2005年末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1228公里;国、省道及县(乡)公路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完成通村公路路基路面改造438公里;全年新建公路204公里,改建公路145公里,新增等级公路204公里。年末全县路面硬化里程1168公里,公路硬化率从上年末的82.02%提高到95.11%,形成了县域“40分钟交通圈”。

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提前蓄水发电,毕浦电站如期开工建设,杭新景高速顺利开通,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开工。

生态县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1.9万平方米,年末市区园林绿地面积473.25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87.92万平方米,人均占绿地面积8.89平方米。

2.2.2经济发展现状

桐庐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县(市、区)评比中跃居第72位。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3.63亿元,比2004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0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62.04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31.09亿元,增长16.5%;三次产业结构为10.1:59.9:30.0。财政总收入10.2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8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44.4%、2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23元,分别增长13.2%和11.5%。

(1)工业

近年来,桐庐县积极实施“工业立县”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现已初步形成了诸如服装、制笔、针织、医疗器械、箱包玩具等块状特色经济,具有较强的加工制造和出口创汇能力。“一个开发区五个工业功能区”工业空间结构框架基本形成,包括桐

4

庐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富春江镇的机械制造工业功能区、分水镇的制笔工业功能区、桐君街道的轻纺科技工业功能区、横村镇的针纺织产品工业功能区、凤川镇的台商投资工业功能区等五大工业制造基地。

2005年桐庐县工业总产值达282.11亿元,比上年增长34.9%,增幅居杭州七县市(区)第一位。规模工业企业达453家,其中销售产值达亿元以上企业31家;规模工业总产值15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5.65%。工业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桐君街道、横村镇、富春江镇、分水镇和江南镇,山区的一些乡镇由于用地条件、交通条件等限制,工业经济相对不发达(详见表2-2、表2-3)。

(2)农业

桐庐县农业基础较好,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小麦、番薯、玉米、马铃薯等杂粮及油菜籽、芝麻、花生、大豆等油料。目前已形成茶叶、花卉苗木、蔬菜、竹笋、畜禽、水产等六大优势产业和蜂产品、蚕茧、梨头、板栗等四大特色农产品产业。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农业产值9.03亿元,比上年增长9.6%;林业产值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0%;畜牧业产值4.40亿元,

比上年增长14.8%;渔业产值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全县共有36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1.02亿元;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区域集聚,现有省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2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9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个,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19个。但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还不够明显,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坚持“专业化、优质化”的发展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地集中抓好区域布局中的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带动结构调整。

(3)旅游业

旅游综合带动效应不断增强。200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28.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9%。景点接待游客219.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8%;其中接待国外和港、澳、台游客1.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2%。全社会旅游总收入14.01亿元,比上年增长

54.0%,其中景点门票收入4955万元,比上年增长19.0%。

表2-2 桐庐县各乡镇经济发展现状

名 称 农村经济总收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入(元) 全县 6367043 2994200 186472 2821054 6823 桐君街道 851324 1151754 34802 1116952 7800 旧县街道 142670 109985 3943 106042 7790 富春江镇 249102 213119 18002 208357 7131 横村镇 771427 546836 22030 525338 7774 分水镇 455873 319984 30482 289502 6646 江南镇 3220069 231362 13089 218273 6377 瑶琳镇 149806 105099 22305 82794 6550 凤川镇 177745 127658 10715 116943 6335 百江镇 37406 45164 7903 37261 5188 钟山乡 91515 65044 9821 54777 6348 合村乡 23790 14590 7004 7586 5551 新合乡 28508 20161 1985 18176 5414 莪山畲族乡 167808 43444 4391 39053 6219 表2-3

桐庐县各乡镇工业发展情况

乡镇 工业总产值规模企业数规模企业总产(万元) (家) 值(万元) 主导行业 全县 2821054 453 1570054 服装、制笔、针织、医疗器械、箱包玩具 桐君街道 1116952 158 766010 轻纺科技 旧县街道 106042 22 60771 皮件 富春江镇 208357 40 132618 机械制造 横村镇 525338 78 259749 针纺织 分水镇 289502 56 83765 制笔 江南镇 218273 49 113374 箱包 瑶琳镇 82794 12 15171 针织、五金机械 凤川镇 116943 13 87751 皮件、针纺织 百江镇 37261 3 2252 鞋业 钟山乡 54777 5 21036 石材加工 合村乡 7586 3 2653 纸业 新合乡 18176 7 10629 五金、制尺 莪山畲族乡 39053 7 14275 针纺织 5

2.2.3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1)社会发展趋势

根据《桐庐县域总体规划》,桐庐县将大力推进城镇化,促进县域产业、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中心功能。预计全县2010年常住人口为51.3万人,其中城镇总人口约32.5万人,城镇化水平约63%;2020年常住人口为63万人,其中城镇总人口约46万人,城镇化水平约73%。

县域城镇体系以“一主一副五极”为主体,分为四个城镇职能等级。第一级为县域中心城市;第二级为分水中心镇,也是县域副中心城市;第三级为五个重点镇,四级为一般乡镇。城镇的职能类型分为综合、工贸、工业、旅游、外向、农贸等6种基本类型,城镇职能引导见表2-4。

(2)经济发展趋势

根据《桐庐县域总体规划》,未来十五年桐庐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预计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美元,2020将突破9000美元,未来桐庐经济将转变增长方式,从追求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升转变,至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预计为7.0:58.0:35.0,第二产业仍占主导位臵,至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预计为4.2:55.8:40,第三产业将有较大发展。

桐庐县未来产业发展思路为“强工业、优农业、兴三产”,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特色块状经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工业产业布局重点打造服装针纺织、制笔、机械、医疗器械及生物制药、箱包玩具皮件、新型特色建材等六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发展蜂产品、名优茶、蔬菜、特种水产、笋竹、干鲜果等六大特色农产品基地;旅游业重点构建富春江、瑶琳、分水三大板块。

桐庐处于“长三角”经济圈外缘,是杭州都市圈西南侧的重要门户和节点,是沟通“杭州—富春江、新安江—黄山”黄金旅游线的重要枢纽。16、05省道的改造和杭新景高速公路的建成,与区域原有的沪杭、沪宁高速公路共同促进了桐庐区位优势的提升。

表2-4 城镇职能与各集镇引导

等级 名称 职能类型 主要职能与产业发展方向 一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山水风光为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级 主中心 县城 综合型 吸纳大都市辐射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三产发展基地,“长三角”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 二级 副中心 分水 综合型 桐庐县副中心、县域西部地区的中心城镇。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制笔块状特色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富春江 旅游、工以富春江山水旅游为特色、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中心城镇。以发业型 展机械制造为主的新型工业和以富春江为核心的风景旅游业。 江南 工贸型 以工业为主导的工贸型中心镇。县域东部重要城镇。充分发挥工业主导作用,强化产业特色,培育第三产业。 三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外向型工业城镇,县域中部重要城镇。重点级 重点镇 横村 外向型 建设针纺工业功能区,在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瑶琳 旅游型、 以溶洞景观旅游为特色的山水生态旅游重镇。以旅游业为龙头,工业型 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瑶琳工业化进程,加快优势特色农业发展。 凤川 工业型 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古建筑风貌的毗邻县城的工业城镇和重要的休闲度假区。 百江 农贸、旅以生态休闲为特色的桐庐县西部重要城镇。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游、生态型 整,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钟山 农工贸型 山区农村综合经济开发、注重生态保护的农工贸集镇。 四一般 级 乡镇 合村 旅游、 以生态旅游和小水电工业为特色的小集镇。以林业为主的产业结农贸型 构,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综合开发力度,建设农业示范基地。 新合 工农贸型 山区综合农林业开发,邻近区域的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职能,注重生态保护的农贸集镇。 莪山畲族乡 农工贸型 山区农村综合经济开发、注重生态保护的农贸集镇。 桐庐至杭州、上海大都市的空间距离将大大缩短,桐庐的经济腹地将不断延伸,与杭州的“同城效应”也将更加明显,区位条件不断改善。从区域看,接轨大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和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快速形成,加快了区域要素的整合与重组。杭州市域网络化大都市格局的推进,“规划共绘、设施共建、政策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保”机制的逐步建立,更加优化了桐庐的发展环境。因此“十一五”时期是桐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但同时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也将更加明显,要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注重集聚集约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