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3:42: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新课标版)2
课时作业(二)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时间:45分钟 分值: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为了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者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
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和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李白《蜀道难》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韩愈《听颖师弹琴》
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诗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接着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正确的朗诵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和情趣的变化发展,这就必然要引起呼吸、循环、发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动。你能离开这些复杂的生理活动而谈欣赏音调节奏的美感吗?你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本质吗?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雪垠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安逸闲散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往往一味高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张而不弛,吾不为也!”
(节选自朱光潜《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1.下列关于“节奏”的表述,不符合题意的一项是(3分)( )
A.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是
节奏。
B.节奏可以是呼吸、循环、运动等人体器官符合生理自然规律的起伏流转。 C.当我们面对审美对象时,审美对象表现的节奏必须符合我们的生理自然节奏。 D.引起听众同情共鸣的艺术,艺术家一定会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欣赏高超的艺术表演,当觉得每个字音和每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时,这说明我们进入到一种美的节奏感里。
B.欣赏艺术表演,当全身筋肉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时,这说明我们的筋肉打板时没有跟上节奏。
C.《蜀道难》的节奏较慢且起伏不平,李白在突兀沉雄的气象中让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
D.《听颖师弹琴》变化多姿,妙肖琴音,是因为诗的音调节奏传达了琴音本身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运用正确的音调、节奏传达出作品的意象情趣及变化发展,这样的朗读一定很有美感。
B.节奏见于多种艺术形式中,因为无论是声音、形状、色彩抑或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起伏流转。
C.“张而不弛,吾不为也”,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特别高昂、紧张的音乐文学作品,我们一般人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
D.节奏感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第一段结句的两个反问,说明了节奏美感的特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谈运河就不能不谈到扬州,谈扬州就不能不谈到瘦西湖。当年决定让运河在这里分道入城的那个人或许只是默默无闻之辈,但他无意中却作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那么多浓得化不开的人文历史。平山堂前唱曲的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杜牧,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虹桥修禊、组织七千多人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还有断定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的徐凝。也难怪扬州人对自己城市的感情总是那么一往情深。光凭禹时天下九州就有广陵,而杭州直到隋初还不过是一个小渔村这一点,跟西湖叫叫板,又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什么程度,但可以很负责地说,像前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些诗句,根本算不上有什么夸张,甚至完全是可以作为纪实文学来看待的。《扬州画舫录》里记载的那两个荒谬故事:“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金山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又有以三千金尽买苏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波为之塞。”虽说富人烧钱玩儿的事现也偶尔见诸报端,但和扬州历史上的大腕一比,无论方式及豪奢程度,恐怕都要相形见绌。大运河在那里有点像是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把这座幸运的、得天独厚的城市宠得有些忘乎所以。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这和西湖上许仙、白娘子的断桥刚好又堪一比。当地旅游手册以其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故又给它起了个叫莲花桥的俗名。有论者认为建筑风格上可能受到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因为北海的烟波浩渺,匠心别运,将五亭群聚于一桥,从而形成现在这样玲珑的格局。由十五个不同的卷洞组成的桥身雄壮威猛,那上面每天徜徉着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但如果对他们说设计者当初的原意并非美学所需而是为了泄洪方便的话,相信对不少人的游兴都是一个打击。运河打在扬州身上的烙印总是这样深刻而醒目,
哪怕是湖畔的一根柳条、半截残碑、三分曲栏、几处苔痕,都暗结着浓重的历史与沧桑。甚至在眼下湖面仿古龙舟上船女那清澈无邪的黑瞳里,如果你凝神注目,仿佛也能看到火焰将熄时那动人的余烬——这通常通过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表现出来。
(柯平《纸上运河·瘦西湖》)
4.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如五亭桥等。 B.平山堂前唱曲的宋人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唐人杜牧。 C.曾组织过七千多文人雅士共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 D.扬州又叫广陵,禹时分天下为九州,扬州就是九州之一。 5.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虹桥修禊、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也曾和扬州的其他人文历史一样,使扬州人对自己的城市一往情深。
B.“金山塔上扬金箔,流水波中不倒翁”,出自《扬州画舫录》,作者认为都是荒谬的故事,所以都不能当成纪实文学来看待。
C.作为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的五亭桥用来泄洪的十五个卷洞,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所以当地人又叫五亭桥为莲花桥。
D.现在你如果去扬州坐仿古龙舟,看到船女那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那都是运河在扬州人身上留下的美好影响。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瘦西湖对扬州很重要,扬州对运河也很重要,但作者在谈及瘦西湖和扬州时,总是免不了要和西湖和杭州作对比。
B.作者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其目的是想说大运河使得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极高的程度。
C.作者认为五亭桥的设计者当初在设计的时候,只有实用主义的理念,没有美学意识,并且受了北海五龙亭建筑风格的影响。
D.瘦西湖虽然没有西湖和北海那么浩大,但由于玲珑精美的五亭桥,以及湖上景物所蕴含的历史与沧桑,在全国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课时作业(二)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1.C [解析] “必须符合我们的生理自然节奏”错。 2.B [解析] “打板时没有跟上节奏”错,原文是“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这说明不高明的表演的节奏同我们的心理“预期”之间产生了偏差。
3.C [解析] “特别高昂、紧张的音乐文学作品,我们一般人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错,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强调高明的艺术家是不会创造缺乏节奏感的作品的。
4.A [解析] 画线句子说的是“人文历史”,其后为证据。A项位于其前,说的是建筑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