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0:58: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环境学基础原理

环境: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其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官方: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组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要素: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环境要素属性:最差限制律、等值性、环境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相互依赖性。环境系统: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方大性。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结构和状态)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科学。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环境问题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环境问题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 早期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问题。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兴修水利事业,往往又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2.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从产业革命到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这一时期环境污染的特点是:由工业污染向城市污染和农业污染发展;点源污染向面源(江河湖海)污染发展;局部污染正迈向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3. 当代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从发现臭氧空洞开始至今。这一时期环境污染的特点:影响的范围与性质不同;人们关心的重点不同;重视环境问题的国家不同;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控制人口,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境意识,强化环境管理。必须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即需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并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借助科技进步,寻找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生产环保产品。 二、环境与生态

种群: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部分。1)必要的部分又可分为非生物成成分和生物成分两种。前者包括阳光和营养组分,供生产者合成有机物之用。后者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转变者。2)非必要的部分主要是各级消费者。食物链: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了以食物链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1)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开放性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2)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总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在相互适应调节状态下,生态系统呈现一种有节奏的相对稳定状态,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弹性。3)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运动而不断调整其内在的组成和结构,并表现出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以不断增强对外界条件变化的适应性。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生态系统都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所以说它是一个包含一定地区和范围的空间概念。生态平衡: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约为10% 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凡拥有10万以上人口,住房、工商业、行政、文化娱乐等建筑物占50%以上面积,具有发达交通线网和车辆来往频繁的人类集居的区域。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是人工生态系统;通过人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人工控制对该系统的存在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能量和物质运转均在人的控制下进行,居民所处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都已经过人工改造,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2.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人口高度集中,其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很少,动物群落基本上是家养动物,主要受人的支配,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3.是不完全的生态系统;生产者数量少,主要作用为美化景观,消费者所需要的粮食需从系统外输入,分解者作用不能发挥,需要人工处理4.是高度开放的系统;具有大量、高速的输入输出流,能量、物质和信息高度浓集、高度转化,转化功率为所有生态系统中最高5.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生物(人)—自然(环境)系统,工业—经济系统,文化—社会系统。生态城市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安全、公平、繁荣、自然和谐,居民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实现资源利用代际公平的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我国人口的现状和特点1.人口基数大2.人口增长速度缓慢3.人口老龄化4.人口出生性别比增高5.人口质量堪忧6.流动人口增加。提高粮食产量带来的环境问题:1开垦荒地对生态平衡的破坏;2施用化肥带来的影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危害人群健康;3施用农药带来的影响,有机杀虫剂的特性:对害虫的毒性,不降解性和化学稳定性,广泛的毒性,脂溶性,物理分散性。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有机氯农药半衰期较长,同时具有较高的毒性,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酯类尽管毒性很大,半衰期较短,造成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神经的影响,致癌作用,对肝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影响环境卫生3、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弃物的控制措施:1改革生产工艺,脏的影响,诱发突变,慢性中毒。

比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2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第一种产品的废物成能源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力 不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为第二种产品的原料,第二种产品的废物又成为第三种产品的原料等等,最后只剩下少量的废物进入 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 不可环境。3进行综合利用,是当前各国积极开展的主要控制措施。4进行无害化处置和处理。固体废物再生资源:核燃料

的处理处置技术1预处理技术,收运,压实,破碎,分选就是将固体废物中各种有用资源或不利于后二次能源:电力、焦炭、煤气、沼气、蒸汽、汽油、柴油、重油、氢、激光 续处理工艺要求的废物组分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分离处理的过程。2分选技术,分选是每千克标准煤的热值为7000千卡。

根据废物组成中各种物质的性质差异,即粒度、密度、磁性、电性、光电性、摩檫性及表面湿润性的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能源问题:1控制人口,减少能源消耗2太阳能是重要的能源3多差异不同而进行的。3脱水技术4生物处理技术,好氧微生物处理技术、厌氧微生物处理技术。5焚渠道解决能源供求的平衡4充分利用能源并减少浪费 烧处理技术6热解处理技术 四、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定义: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输入土壤环境中,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从而使得土壤污染物的累积过程逐渐占据优势,那么土壤的生态平衡就随之被破坏,正常功能失调,导致了突然的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作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并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比如使得水体和大气发生次生污染,最终损害人体健康、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就是土壤污染。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和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土壤污染的类型:水体污染型、大气污染型、生物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综合污染型。 五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从广义上说,是地球上水圈内的总水量;水资源的狭义定义就是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利用的那一部分淡水资源。水资源的特性:1.水资源的循环性;2储量的有限性;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4利用的多样性;5利害的双重性. 水危机产生的原因:从自然条件上看,1是因为淡水的分布很不均匀,地球上的冰盖和冰川等处是淡水的主要存在区域,而在人口众多的地区淡水资源又很稀缺,比如我国和中东等。2是气候变化的影响。除了自然条件的影响,城市与工业区的集中发展也是造成水危机的因素。造成水危机的的因素之三是水体的污染。水体的污染: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称之为水体污染。污水水质指标:用污水水质指标,来反映水体被污染的程度,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悬浮物,指的是在水中不溶解的固体物质,比如土壤的流失,向河流倾倒的垃圾等;第二项是有机物的浓度,主要有BOD生物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DO溶解氧\\TOC总有机碳\\TOD总需氧量等;此外还有PH值,细菌和有毒物质指标。水体污染源点源-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其变化规律服从工业生产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规律,季节性随机性;面源-受外界气象、水文条件控制的不连续性、分散排放的污染物质。多为人类在地表活动所产生的水体污染源,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农村生活污水,矿业,石油生产,施工等。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1需氧污染物2植物营养物3重金属4农药5石油6酚类化合物7氰化物8酸碱及一般无机盐9放射性物质10病源微生物和致癌物。水污染的危害:危害人体健康,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制约工业发展,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与破坏,造成经济损失;重大水利工程对长江口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水动力变化,泥沙量减少,水污染加剧 六大气污染与防治

低层大气的组成:1干燥洁净的空气:(干洁空气)78.09%N2,20.95%O2, 0.93%Ar等(恒定部分)0.02-0.04%CO2,2水蒸汽4%以下(可变部分),3杂质(不定部分);大气圈概念:在自然地理学上,把由于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叫作大气圈,厚度:1000-1400km,温度:随高度而变化。大气圈的结构及(垂直)分布大气圈:大气圈结构:1均质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2非均质层:暖层(电离层),散逸层(外层)大气的作用:阻挡紫外线,防止热量散失,防止地球被太空小星体袭击,保证大气压,为生物提供必要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大气污染的含义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分类(污染源、污染物)大气污染源:(按污染源位置的分布:面源,线源,点源)1自然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森林植物释放,海浪飞沫。2人为源,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污染物:1颗粒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飘尘(可吸入颗粒物),降尘,2气态污染物,含硫化合物SO2\\SO3\\H2S,碳的氧化物CO\\CO2,含氮化合物NOx…,碳氢化合物C-H,卤素化合物F\\Cl\\Br\\I、铬及铬化物、铅及铅化物。PM2.5:大气中固体颗粒直径≦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

大气污染的危害:空气污染事故(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慢性健康影响;大气污染防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改变供热方式,减少用煤和石油产品,发展新能源;控制流动源污染,治理汽车尾气;最后加强环境管理,绿化造林,提高生物净化能力。 七、固体废物污染与防治

固体废物简称废物,又称固体废弃物或固体遗弃物,一般是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过程中提取目的组分后,而被丢弃的固体或半固体(泥浆状)物质。固体废物处理将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储存、利用的过程或操作。固体废物处置是将无法回收利用且不打算回收的固体废物长期保留在环境中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也称最终处理。固体废物来源工业固体废物,废旧物资,城市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放射性固体废物;固体废物的分类1、按形状分类:块状、粒状、粉状和半固体(泥状、浆状、糊状)2、按来源分类:工业固体废物、废弃物资、农业固体废物、城市固体废物、放射性固体废物3、按化学性质分类: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4、按危害程度分类:一般性废物和危害性废物;固体废物特点1、资源和废物的相对性2、富集终态和污染源头的双重性3、危害的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固体废物的危害:1、侵占土地、破坏地貌和植被2、污染环境,污染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