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3:45: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

总学时:96(理论64学时 实验32学时) 总学分:5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本科护理学专业

预修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对重要的概念和疾病以教师讲授为主,尽可能讲深、讲透;对相近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让学生讨论并列表比较或自学;删去教材中临床已较少见的疾病,增加部分教材中没有但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病变。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定自学参考书并布置一些课后思考题,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定期开展形成性评价,如提问、实验报告等。改革考试题型,部分题型参照执业护师资格考试题型。

四、教学大纲的使用说明

1、本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本科)。

2、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能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3、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大纲正文

第一篇: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概述

第一章:绪论 学时:0.5(理论:0.5学时 实验0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2、熟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方法及其发展简史 【讲授要点】

重点:介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上的重要作用 难点: 初步让学生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讲授内容】

第一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及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 第三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

第二章:疾病概论 学时:1.5学时(理论:1.5学时 实验0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疾病、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判断标准及其意义。 2、熟悉疾病的病因、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3、了解传统死亡的概念及其各期特点。 【讲授要点】

重点:健康、疾病、、脑死亡、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等概念。 难点: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讲授内容】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第二节:病因学概述 第三节:发病学概述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及转归

第二篇:普通病理学

第三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学时:3学时(理论:2学时 实验1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类型、概念及形态变化。 2、熟悉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3、了解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讲授要点】

重点:细胞组织和适应和损伤的类型、概念及形态变化

难点: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机制、细胞凋亡的形态特点及与坏死细胞的鉴别 【讲授内容】

第一节: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肥大和增生。萎缩。化生

第二节:组织和细胞的损伤——变性的概念及常见变性的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与常见坏死的形态学特征。坏死的分类及其转归。细胞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

第三节:细胞的老化(自学)

第四章:损伤的修复 学时:2学时(理论:1学时 实验:1学时) 【目的要求】

2

1、掌握再生和肉芽组织的概念、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创伤愈合的过程其影响因素。

3、了解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和组织的再生过程。 【讲授要点】

重点: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 难点: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讲授内容】

第一节:再生——再生的类型。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的再生方式。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结构。肉芽组织的作用。瘢痕组织。 第三节:创伤愈合——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皮肤的创伤愈合。骨折愈合。

第五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学时:5学时(理论:3学时 实验: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后果。血栓形成的概念、原因和条件。栓塞的概念、栓子的运行途径。梗死的概念、类型及病变。

2、熟悉肺淤血和肝淤血的病变。出血的类型和病变。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

3、了解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原因、后果。出血的概念及出血的后果。梗死的后果。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脂肪栓塞及其它栓塞。 【讲授要点】

重点:静脉性充血的概念、病理变化和肝肺淤血。血栓形成的概念及条件。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及梗死的条件和病变特点。 难点:血栓形成的机理、过程及形态。 【讲授内容】

第一节:充血——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淤血的原因及后果。 第二节:出血——一出血的类型,病理变化,出血的后果。

第三节: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机制和形成过程,血栓的转归,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栓塞——栓塞、栓子的概念,栓子的类型及其运行途径,血栓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和其他类型栓塞的后果。

第五节:梗死——梗死的概念,梗死形成的条件,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第六章:炎症 学时:6学时(理论:4学时 实验: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炎症、渗出、炎症介质、炎细胞浸润、假膜性炎、脓肿、蜂窝织炎、炎性息肉、肉芽肿性炎、炎性假瘤概念。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各类炎症的特点。 2、熟悉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和全身的反应。假膜性炎、炎性假瘤的概念。 3、了解炎症的原因、结局。 【讲授要点】

重点:炎症的概念,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炎症的组织学类型(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及其病变特点。 难点:炎症介质的概念、血液成分的渗出 【讲授内容】

第一节:炎症的概述——炎症的概念、常见原因、基本病理变化。

3

第二节:急性炎症——渗出的主要过程、影响液体渗出的主要因素、白细胞的渗出和作用、炎症介质、急性炎症的类型、急性炎症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急性炎症的结局。 第三节:慢性炎症——慢性炎症的一般概念、肉芽肿性炎。

第七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学时:3学时(理论:3学时 实验:0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水肿、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

2、熟悉四种类型脱水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3、了解上述代谢障碍的防治及护理原则。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讲授要点】

重点:三类脱水的病因、特点、对机体影响的比较。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的比较。 难点: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和骨骼肌的影响。 【讲授内容】

第一节:脱水——脱水的概念、三类脱水的概念、原因及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二节:水肿——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点。

第三节:钾代谢紊乱——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和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及护理原则。

第八章:酸碱平衡紊乱 学时:2学时(理论:2学时 实验:0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单纯性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代偿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引起单纯性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常见原因及发生机制。

3、了解单纯性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和护理原则。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其临床类型。 【讲授要点】

重点:酸碱平衡状况的各项指标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义,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检测特点,对机体的影响。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 难点: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 【讲授内容】 第一节:正常酸碱平衡

第二节: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第三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四节: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九章:缺氧 学时:5学时(理论:1学时 实验: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缺氧的概念及各种类型缺氧的概念、常见原因及其血氧变化特点。 2、熟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氧疗和氧中毒。 3、了解缺氧的常用血氧指标、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讲授要点】

重点:缺氧的概念,各类型缺氧的概念、主要特点、血氧变化特点,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