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3:06: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四、预习、复习的习惯

预习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坚持预习不仅是为了扫清障碍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能力。初一学生刚进校我就要求学生学会预习并指导学生根据预设的目标进行预习,预习一般的要求是“一读、二理、三圈点”。读是运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理是要求实习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圈点是要求学生用各种符号标出自己最喜欢的,有疑问的词句。上课的时候就能有针对性的听课把自己的疑问与老师同学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要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

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五、多思善问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六、良好的创新习惯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所谓创新习惯,对学生来说要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就是力求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进取精神,

良好的创新习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一种创新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并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向书本和老师挑战。我鼓励学生通过排课本剧,改写,续写或者是图文互换等不同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原作的理解认识。学生就续编了赫留金弟弟回来之后的《变色龙》话剧,绘过马致远《秋思图》,拍摄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的科普片。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做到举一反三。总之要使自己成为有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学生。 七、良好的竞争习惯

什么是竞争?最简单地说,不服输,赶超别人。我每接一个班后,先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次摸底,然后要求学生确立一个竞争对手。彼此在学习成绩或是其它方面相互赶超,相互进步。因为在学习生活中,没有目标,没有竞争人就会变得懒惰,无所是事,只有竞争才能催人奋进、向上。竞争是动力,可以说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作为学生,竞争还只是主要体现在学校德、智、体诸方面的成绩。但是竞争的意识,这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终身;有了竞争习惯,终身受益,富有生存力,将来才不会被这个竞争的社会所淘汰。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 一、教师自身要改变旧习惯树立新理念 。

新课标中说,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个道理谁都清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习惯训练周期长、见效慢、实施难,

加之一些对教师的不公正评价,使得一些教师热衷于所谓的一课一练,甚至不惜大量占用学生时间“死盯”、“硬磨”、“逼”学生掌握自己传授的所谓知识。短时间内学生是取得了好的分数,老师也获得了好评。可实际上但却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其实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语文老师本身要树立新的理念这应该包括两个方面:(1)要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的理念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并时时处处实践于教学中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我在初中三年对学生的养成习惯教育主要按照这几个阶段来进行的:针对初一新生从转变观念入手,抓基本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如书写,预习等。初二抓写作,口语交际,文体阅读,初三抓名著阅读,信息收集整理,语言实践运用等,这样做到各有重点,同中有异,总之可以说是心中有谱。(2)“以身示范”显示给学生良好的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要求学生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教师就应在板书批改作业时,做到书写规范;要求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却囿于课本,不读书、不看报,孤陋寡闻,其要求就很难落实,更谈不上指导。教师的为人师表,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也是如此。 二、培养习惯要转变学生观念

新生入学有不少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不仅导致成绩下降,也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究其原因,就是面对深度难度广度都增加、扩大了的初中课程按照学生以往的习惯无法解决,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不失时机强调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重要性,意识到这一点

就能在行动的落实上打好基础。笔者认为,对每届新生都要要求他们首先要记住一句话和八个字,一句话是个郭沫若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八个字是“学习”“思考”“积累”“运用”。这样,使学生理解学习语文决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机械重复死记硬背了,学习是很丰富的活动。以此使其对语文学习的路子怎么走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三、培养习惯要循序渐进

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应各有侧重。对初一学生以抓基本习惯为主:一是学会简单的圈点勾画的习惯,这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预习训练之一,在预习、听课时要求学生及时或注音或圈点重要词语或用不同符号勾画出关键语句等,在教学中不断强化,经常检查及时表扬,帮助学生形成手不离笔的学习意识;二是大声朗读的习惯;读出声音、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换字、不读颠倒词序、不读破句,坚持每天早自习、每节课都有琅琅的书声;三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课堂活动中经常强调,鼓励动手快的学生);四是勤阅读做摘记的习惯(定期检查,及时反馈)。 初二阶段要在初一基础上着重培养整理课堂笔记,练笔,不耻下问,广泛阅读和大大方方说话的习惯(先是点名举手的同学过一段时间按照学号顺序),坚持课前一分钟讲演训练,有说、有评、有总结,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初三则在初一、二基础上着重强调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写读书心得笔记的习惯;自学的习惯,联想的习惯,翻阅、对照、查核、归纳、总结的习惯。

四、培养学习习惯还要注意因材施教

作为一个个体、每一个学生的承受能力、发展情况、实际水平是个不相同的,我们在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时,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是不切合实际的,弄不好只会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落不到实处。对于自觉性较强、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不必拘泥于阶段性,应多在方法习惯的内容上给予指导,并要求及时回顾总结。对那些自觉性较差的,原来有不少不良习惯,必须严格要求从最基础的好习惯抓起,这类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喜欢开口,因而主要是培养大声朗读的习惯,大大方方说话的习惯,此外通过简单的圈点勾画、抄写重要的板书等让他们养成动手的习惯。只有在此基础上适度要求,逐渐提高才能使他们养成一些实际有用的好习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使学生在初中三年里能不同层次的养成对自己切实有用的好习惯。

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去一点一点耐心引导,需要一节一节课慢慢积累。可如果我们老师和学生一起真正去实施了我们的计划,持之以恒,注重长远发展。那么在潜移默化中,在日积月累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就会养成,语文学习的能力也就培养出来了,这就真的做到了“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