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0 13:02: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议中学语文教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

浅议中学语文教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 [内容提要]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注释称谓(即关于“通”、“同”的处理)历来颇受争议,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注释称谓也没有明确说明。本文将从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的定义及课本注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通假字 古今字 异体字 通 同

中学语文教材版本几经改革,无论旧大纲,还是新的课程标准,都明确要求培养中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这将为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了解祖国文字发展演变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所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对中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我在查阅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版本时,发现古代文学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比例在逐步增大。以初中教材为例,1993年版语文教材共计课文172篇,古代文学作品50篇,占教材近30%的比例;

第 1 页 共 14 页

浅议中学语文教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

2001年版教材176篇课文,古代文学作品76篇,占43%。同时,发现不同时期的语文教材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注释称谓也不尽相同。

1988年版初中语文教材部分字词注释: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课本注释:还通“旋”,回转、掉转的意思。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课本注释:汤通“烫”,用热水焐的意思。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课本注释:齐通“剂”。 《论语六则》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课本注释: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狼》:“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课本注释:止通“只”。

1993年人民教育版初中教材部分字词注释: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课本注释:还同“旋”,回转、掉转的意思。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课本注释:汤同“烫”,用热水焐的意思。

第 2 页 共 14 页

浅议中学语文教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课本注释:齐同“剂”。 《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课本注释:“说”同“悦”,愉快。

《狼》:“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课本注释:止通“只”。 《木兰诗》“对镜帖花黄”,课本注释: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 课本注释:火同“伙”。 《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课本注释:要,邀请。 《愚公移山》“始一反焉”,课本注释:反同“返”。 “汝之不惠”,课本注释:惠同“慧”,聪明。

2001年人民教育版初中语文教材部分字词解释:

第一册

《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本注释:“说”通“悦”,愉快。

“悔女知之乎?” 课本注释:女用法同汝,你的意思。 “知之为知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本注释:知,智慧后来做“智”。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桓侯还走”,课本注释:还同 “旋”,回转、掉转的意思。

第 3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