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1:07: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育、产生语言、最后进化成人类。 3、 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

4、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第二节 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内生殖器 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 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内生殖器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精子进入、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较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受精场所:输卵管 2、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38周左右。 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 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 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 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资和氧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因此,胎盘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器官)。

- 1 -

3、“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201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三节 青春期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在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和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的作用下,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的生理现象,女孩第一次来月经叫月经初潮。 2、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3、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1)独立意识增强与依赖性并存。(2)内心日益复杂,不愿与人交流。(3)先疏远、后依恋异性。

4、心理卫生:(1)集中精力,努力学习。(2)积极参加各种健康的文体活动。(3)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跟师长密切交流。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糖 类:人体日常活动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能源物质 脂 肪:一般情况下,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保温;单位质量释

放能量最多。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

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

离不开水。水是人体需要最多的营养物质。

非能源物质 无机盐:含量不多,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钙、磷(构成骨

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

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2、几种无机盐的作用: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含钙的无机盐 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症(中老年人) 豆类、牛奶、骨类 含磷的无机盐 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牛乳粉、坚果、豆类 含铁的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 猪肝、黄豆、绿豆 含碘的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智力障碍 海带、紫菜、海产品 含锌的无机盐 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 花生油、猪肝、牛肉 3、维生素的作用: 种类 功能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肝脏、鱼肝油、胡萝维生素A 夜盲症 卜、玉米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牛肉、肾、谷类种皮、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 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豆类、粗粮 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维生素C 坏血病 新鲜水果、蔬菜 生理作用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肝脏、鱼肝油、蛋黄 4、“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

- 2 -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1、人体消化系统有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探究试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见书P27—28)

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牙齿的切碎和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进淀粉的变化。淀粉是糖类,但没有甜味,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有甜味。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将馒头切碎是模拟牙齿的咀嚼,试管放进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温度,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功能。 3、消化系统的组成

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初步消化淀粉 咽: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食道: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1)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2)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

白质

消化道 小肠:(1)起始部分叫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与胰腺分泌的胰液由此

流入小肠

(2)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由此排出

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位于消化道外

消化腺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胃腺: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位于消化道内 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4、小肠的结构特点: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1)很长,5-6米;

(2)内表面具有大量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毛细血管的管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小肠内有各种消化液,多种消化酶。

5、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1)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

与消化液混合。营养成分未变化。

(2)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

养物质。

唾液淀粉酶 唾液、肠液、胰液中的麦芽糖酶 ①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口腔中 小肠中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