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陪都”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3 1:12: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古代的“陪都”

作者:张淑燕 周斌

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

近来,有关中国将建政治副中心的话题被炒得火热。所谓“政治副中心”,即古代的“陪都”。陪都的地位仅次于首都,古代如何选择陪都的?这里选几个典型朝代来解析。 东西控制型“两京制”—— 两汉时期 长安与洛阳的角色互转

汉朝是刘姓王朝,有刘邦(高祖)建立的前汉和刘秀(光武帝)建立的后汉之分,后世史学家习惯将前汉称为“西汉”、后汉称为“东汉”,此叫法即因各自都城方位不同而来。 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汉中王”。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定鼎天下。当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初都洛阳,群臣拥护,认为“其固足可恃也”。但不久,刘邦改变了想法,将洛阳设为陪都,而定长安城为首都。原来,谋臣张良的分析起了决定作用。《汉书·张良传》记载,张良认为洛阳“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长安则“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到了建武元年,洛阳终于迎来转机,由“著名陪都”转正为东汉的“著名首都”。这年冬十月,刘秀与王莽的更始政权决裂,在鄗(今河北高邑)登基称帝,为表明自己的刘姓正统和汉家重兴,仍以“汉”为国号,此即东汉。刘秀确定洛阳为首都(东都)后,设长安为陪都,称为“西都”。两汉都城,是古代中国都城制度中“两京制”的代表,进一步说是东西控制型“两京制”的代表。所谓“两京制”,就是设一首都一陪都,是古代中国前期都城制度的主体,其始于上古三代时的周朝,周前期以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为首都,另建陪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刘邦设首都于长安,而立陪都洛阳,刘秀反其道而行之,长安、洛阳角色互转,这实际上是上古周朝实施的中国都城东进战略的继续。刘邦之所以选择长安作为都城,把洛阳作为陪都,是因为当时秦朝的旧势力并未从根本上消失,都城设于秦朝旧都附近有利于稳定国势,传统的堪舆术上叫作“压王气,镇龙脉”;刘秀选择都洛阳而陪长安,是因为长安乃刘姓汉朝开基肇始之都,不忘旧都即不忘根本,这在讲究正统的古代是相当重要的。 “两京制”向“五京制”的转变——

唐肃宗设洛阳、太原、凤翔、成都四个陪都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首都,但其功能和名称屡有更改。《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长安“初曰京师,天宝元年曰西京,至德二年曰中京,上元二年复称京师,肃宗元年曰上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