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23:41: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出色的老师》教学反思
3月27日我执教了《出色的老师》一课,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
一、 抓住重点语句读中感悟,体会情感的变化。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不失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好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更好地亲近了文本。
教学中,我着重抓住“我”丢失手表后的伤心,采用分男女生读,找到手表后的惊喜,采用师生对读、指名读,受到处罚后的不解与疑惑,体会后个人读,齐读,翻然醒悟后的感激,采用分男女生读,齐读等方式,抓住这些教学环节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正是这多样的“读”让学生更好地亲近了文本,感悟了语言,逐渐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发自内心的赞叹:“那位黑大哥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教师的范读更有效地指导了个性化的朗读。
朗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
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在引导学生读出作者丢失手表后的伤心时,见学生不能入情入景的放开来读,我故弄玄虚的说;”听到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老师读之前,你有什么小的建议要送给我,于是,有的学生说:“希望老师读的通顺,流利,有的说,希望老师读出作者的伤心...... (其实这也是我对学生朗读的要求),在学生的期待中,老师做出了朗读的示范,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甚至读的更好,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体现了个性化的朗读。
二、把教学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让教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学。”“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融入生活中,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主动、更加喜欢地去学习。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课文的留白或得以让我们联想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至生活。如,在黑大哥给我归还手表时,我即高兴又感激,文中说:我连忙对这位拾金不昧的黑大哥表示感谢。’至此,文中并没有说出我对黑大哥说了什么表示感谢,教学时,我积极创设情境,假设我就是黑大哥,你就是作者,你打算对我说什么,这样,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的场景,与老师之间进行了一次对话。再如,我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联系课文内容,
设计了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进行对话,也是把教学延伸至生活,让教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的体现。如:在理解“仗义”这个词时,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我’看来,黑大哥怎样做才算仗义?”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纷纷发表意见:可以把“我”叫到一边,悄悄的告诉“我”,让“我”去补过;可以先帮“我”撕下广告,再来教育“我”……总之,不要告发“我”!这样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又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我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又凸显了 课堂的语文味。
当然,课堂中的失误也不少。例如:开课引入环节,还是对学生的吸引不够,板书设计由于书写较急,没有做到一笔一划规范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