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二)复习资料及历年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1 14:12: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如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建立社会心理分类系统,是为了确定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围,明确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关系。 二、心理分类系统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如社会知觉、态度、价值观、社会性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等等。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如人际沟通、吸引、爱情、人际关系等等。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现象。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个性化、规范形成、领导等等。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等。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时尚。阶级与民族心理特点、国民性等等。6.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社会心理思想。如哲学、宗教、道德伦理、政治、法律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而社会学、人类学、则侧重于从人的社会与文化属性,从群体的角度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研究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并以个人为基点,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考察大社会背景与物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因此,归根到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社会的人,而不是社会本身。

社会心理学可界定为: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构成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部分。

社会心理学起源于美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都强调,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际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 (二)G.W.奥尔波特的定义

奥尔波特1968年的定义: 认为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学科。这是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界影响最大、最广泛、最持久的定义之一。 三、社会心理学同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上发展分化而来的。在研究取向和侧重方面,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本身,注重社会、群体的结构、功能、变化等问题,而社会心理学着眼于社会、群体背景中的个人,注重社会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特征是实验科学,强调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方法的运用,注重行为与社会相互作用之间的因果联系。社会调查法在社会学方法中具有特殊地位。社会学研究较多是描述及相关性研究,较少因果关系的揭示。 一、社会心理学方法论原则

(一)客观原则(二)分析与综合原则(三)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四)伦理性原则

第一,自愿参加原则。第二,接近真实生活原则第三,有利研究设计原则第四,自由终止原则 第五,充足补救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设计 (一)研究类型

1.现象描述性研究 2.相关研究 3.验证性研究 (二)研究的变量与操作

1.变量 自变量即研究假定为原因的变量,一般为影响社会行为或心理表现的外部条件。实验中通常以实验条件为自变量。因变量为研究假定与自变量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一般为有关的各种社会行为与心理,如态度、自尊心、社交倾向、恐惧感或安全感等。干涉变量为可能对因变量也具有影响作用,但在某一特定研究并不关心的变量。但实验研究必须对干涉变量加以控制。 被研究者简称被试。

2.操作 操作指变化自变量的状况,因而也称自变量的操作。自变量操作的基本原则,一是要使变量的集中情况之间有足够大的差异,使之能对因变量造成性质不同的影响;二是要尽可能保持每一种实验条件对被试同等地起作用。在因变量方面,有两个因素直接影响着操作自变量的目标的实现。其一,因变量必须有一个与其是指内涵相一致的操作定义,使得不同的自变量状况在因变量上造成的效应获得反映;其二,每个被试身上发生的作为因变量状况指标的行为或心理变化必须有同等的被观察、被记录的机会。 (三)研究的控制与误差

1.随机分配 随机分配指每一被试在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机会是完全均等的。 2.实验误差

研究者与被试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直接导致实验的结果受到干涉变量的影响。从实验者的角度说,至少

有两方面的因素可能对被试行为发生影响。一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待,一是研究者对待被试的方式。被试方面引起实验误差的

1

如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主要途径也有两条,一是实验效应,一是反应的社会赞许倾向。 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一)档案法档案法是根据一定目的,搜集各种现存资料,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方 档案法涉猎的资料,包括个人作品、档案记录、报刊文章、电视报道、统计资料等等。

(二)调查法 调查法包括问卷法、测验法和访谈法三种亚型。能同时进行大面积研究是调查法的最大优点。它的主要不足是研究缺乏控制,有时结果中会混进任意作答的资料,影响研究精确性。此外,社会赞许倾向对人们在访谈、问卷和测验作答时的影响,是调查法方法学上的另一严重问题。

(三)现场研究 现场研究是研究者亲临现场,对被试的某些行为作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一种方法。其突出优点是能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使研究资料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的人,所获资料真实,现场研究的结果常常可以直接运用于实际生活。其不足也很显然。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是被动的,无法控制研究情境。同时各种偶发因素也易冲击研究过程,使研究难以系统化。 (四)现场实验

现场实验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现场实验使研究具有控制的特点,因而可以缩短研究周期,摆脱被动性。同时因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研究,被试行为真实性的优点得到了保持。 现场实验的限制是对情境的控制是有限的,研究可能收到干扰。 (五)模拟实验与实验室实验 模拟实验指在实验室制造一个模拟实际生活条件的环境,并在其中进行有控制的实验的一种方法。模拟与实验室研究的优点是使人们可以在精密控制条件下,对有关问题反复进行研究。可以用以验证理论假设,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细微的研究。且所获研究资料精确、可信。模拟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的最大不足,首先是研究情境的人为特征及被试的被研究意识,另一是单因素分析的特征。

方法是为了研究服务的。最能实现研究目标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史前准备 社会心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推动社会心理学诞生的直接原因,是19世纪下半叶欧美大陆的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此外社会学与心理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社会心理学最终成为一个专门领域有了知识上的准备。

系统社会心理学著作问世 1908年,在北美与欧洲大陆,几乎同时出现两部专门的社会心理学系统著作。这标志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1924年, 美国的奥尔波特(F.H.Allport)出版了较系统以实验材料为依据的《社会心理学》一书,宣告了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奥尔波特也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发展迅速。奥尔波特之后,在社会心理学发展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与研究,包括理论、实验研究与技术三个方面。

(一)理论发展(二)最主要的实验研究(三)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技术进展 第二章 印象与归因

印象与归因是人对周围世界最初的认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是直接以它们为依据的。 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情境时,以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

自然特征上,通常是根据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将人们归类; 社会特征上,是根据人们所属的群体和社会角色来归类;

心理特征上,则按照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人们进行归类。 (一) 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1.社会刻板印象 2.晕轮效应 (二)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三)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三、概化印象的形成 安德森发现,人在获得各种信息的同时,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将各种具体信息综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或概念。

不同的印象形成模式:(一)加法模式 (二)平均模式(三)加权平均模式(四)中心品质

第二节 印象的定向作用与准确性

一、印象的定向作用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阿希曾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做过一个实验。心理学家陆钦斯运用文字描述材料做研究,都验证了首因

2

如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效应的存在。

(二)首因效应的原因 一种解释认为,最初获得的信息及由该信息形成的第一印象在总的印象形成过程中作用更大,因为最初接触陌生人时,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因此印象也更为鲜明、强烈。而对后继的信息,人的注意会游离,从而使后继信息对印象的影响作用下降。

对于首因效应的更主要的解释是认为对于后继信息,人们是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的。

(三)近因效应的产生 近因效应往往是由于在形成印象过程中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或是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忘产生。

二、影响印象形成及印象准确性的因素

(一)觉察者的情绪状况 觉察者的情绪状况直接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与解释,因而影响印象的准确性。

(二)投射作用 投射作用指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使人将自己本来具有的东西看成是别人具有这些东西。其另一效果是使人可以准确评价同他们相类似的人。

(三)内隐的人格理论 内隐人格理论出自心理学家凯利。他认为,每一个人对人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理解,认为人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相互联系的,只要认识了其中一个占重要位置的特征,就可以推知其它品质。 第三节 印象控制与自我表现策略 一、 印象控制的概念

印象控也称为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二、自觉的印象控制——自我表现策略

(一)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方法 社会心理学家艾根1977年根据研究发现,在同陌生人相遇的开初,按照SOLER模式来表现自己,可以明显增加别人对于我们的接纳性,使我们在别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自我表现的原则

1.角色获得 大量的科学研究揭示,准确了解别人期望的最有效途径是“角色获得”,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 2.相互支持

(三)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

琼斯等人1982年总结了人们主要的特殊自我表现策略,包括逢迎、恫吓,自我抬高,显示,恳求等五种。

第四节 归 因

一、什么是归因与归因理论

归因的概念 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根据各种研究提出的有关归因的不同概念与观点,统称归因理论。

行为的原因:行为的内因指存在于个人内部的原因,包括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能力、努力程度等。相应的,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之于个人特征,就称作本性归因。

行为的外因:指与时间或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各种背景因素、机遇、他人的影响、工作的难度、特异性及其它非人为的因素等。相应的,如果将行为的原因归之于外部因素,则称作情境归因。

(三)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心理学家维纳(1974)发现,学生在某项作业或考试上的成功或失败,倾向于将原因归于能力、努力、运气、和工作难度四种原因。这四种原因可以按照内外和稳定—不稳定分为四类。维纳还提出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性。即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

控制点是由罗特于五、六十年代提出的,控制点的思想认为,个人对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后果有不同倾向的归因,即对生活后果的控制力量的位置有不同的见解。

内控者、外控者信后果决定于自己在相关事情上的投入,相信自己对于事情发展与后果,称为内控者。相信社会的安排,命运和运气等因素决定自己的状况,而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称为外控者。内控者相信自己可以发挥作用,所以其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积极。外控者面对失败和困难时倾向于把责任推向外部原因,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被认为是不可取的。维纳等人研究发现,内控者倾向于有高成就动机,而外控者倾向于低成就动机。 二、归因原则

(一)不变性原则 德认为,人对行为归因时,通常都使用不变性原则。即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 (二)折扣原则 原则是凯利提出的。他指出:“如果也存在其它看起来合理的原因,则某一原因在引起某一特定效应上的作用上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