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中考质量分析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0 2:08: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根据历年初中数学毕业及升学考试的试卷的命题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动点问题”等问题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进行专项训练。

2、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阶段的复习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

(2)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有针对性,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根据专题的特点安排时间,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花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3)注重解题后的反思。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教师也不能急于赶进度,要尊重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第三阶段:模拟强化训练(5月26日----6月10日)

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学生能力。从2008年各地中考试卷、综合练习,自编模拟试卷中精选几份进行练习。每份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及时

批改,重点讲评。应该注意几个问题:(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试卷题型以《考试说明》为准,总体难度的控制要接近中考题。(2)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做好针对性训练。(3)正确处理讲评与考试的关系,讲评时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忌就题论题式的讲评方法。

第四阶段:考前自由复习(6月11日----6月15日)

这一阶段安排自由复习,让学生调整心态,针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查缺补漏,同时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惫,如果把这种疲惫的状态带到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调节学生的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思考的时间调整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吻合。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也是这一阶段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成功固然皆大欢喜,但成功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隐患。我总结一下至少有以下三点不足,值得以后教学中改进。

1.模拟训练走向极端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中考复习,必须有足够的题型训练及其模拟训练,有些基本的题型达到自动化的要求也是不无益处的,但过渡模式化训练会导致思维僵化,走向反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于思考力度较大一些的问题,好多学生以为要用高精尖的技巧来解决,导致部分学生要么滋长畏难情绪,干脆放弃不做,要么钻牛角尖蛮干,致使心态失衡。这就说明我们老师平时教学中过度强调了技巧性的方法,而忽视了通性通法。其实,通性通法才是解决问题最本真的方法。

2.解题细节关注不够,导致学生会而不全对。中考复习应关注主干内容,它们是考试的重点,决定着试题的效度,而决定试题区分度的,可能是一些细节,比如作答的不规范、运算的不仔细、公式的记忆误差、考虑的不周全等等。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具体在操作上,就是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将运算进行到底,将推理进行到底,不因“显然”而跳过任何一个环节,不因事小而不为。

3.讲题目面面俱到,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对学生放心不下”是我们老师的通病。课堂上教师这也讲、那也讲,讲的过程中突然冒出新的念头还要讲,将学生视为装东西的容器,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效果很低,对优生来说甚至是负效的。题目如何讲评才最有效,值得我们今后去研究。

至于对下一届初三数学教学提些建议,我个人认为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1.夯实基础不吃亏。中考试卷上基础题占有相当的比重,基础内容的考查一般是课本中基本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定理及基本运算、基本推理、基本作图、基本方法等的直接运用或简单的综合运用,大都比较简单。学生做对了基础题,考个七十多分应该说是没问题的。所以,建议在平时的教学中,务必狠抓基础,尽量一次成型,不要夹生回锅。

2.教会正确的解题方法。解题训练要按照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①审题,已知是什么,求解的问题是什么,审清题意,先想后算;②从何处下手,需要用哪些知识去解决,哪种方法更简便?理清思路,少走弯路,减少思维回路;③求解,格式规范,表达清楚,书写整洁,步步有据;④反思,解法中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力争一次成功,重视复查环节。

3.学生要有“纠错本”。要求每个学生把作业、试卷上所犯的错误用专门的一本本子收集起来,并认真订正,教师定期督促检查。这其实就是让学生经历“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为以后复习做准备。当然“纠错本”需要学生有恒心,平时会苦一点,但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提高了,学生变得有条理了,我想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