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9:56: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期中试卷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3分×10=30分)
1、下面是小明对力的一些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B. 没有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C. 发生力的作用时,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D. 马拉车,车前进了,则马对车施加了力;马没有后退,则车对马没有施加力作用2、下列实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
A.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的小动物 B.撑杆跳高运动员将撑杆压弯 C.穿旱冰鞋的同学推墙会向后滑动 D.将弹簧拉力器拉开
3、在航空领域,常常发生小鸟撞毁飞机事件,下列关于小鸟和飞机相撞时说法正确的( A、小鸟受到的力大 B.飞机受到的力大
C.小鸟和飞机受到的力一样大 D.主动撞击的一方受到的力大 4.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
A.堵住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被倒出来 B.用塑料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 C.人潜水时感觉胸口很闷 D.两块玻璃板的表面用水浸湿,将两块合在一起,很难分开 5、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大气压的是 ( )
A.把吸盘式挂衣钩紧贴到墙上后可挂衣服 B.用胶头滴管吸取药液
C.茶壶的盖上留一小孔,水才容易倒出D.用力下压打气筒的活塞,把气充进轮胎中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惯性现象应用的是
A.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B.运动员采用助跑跳远 C.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击几下 D.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刹车闸 7、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凡是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摩擦力B、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时也有可能有摩擦 C、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D、只有接触才有可能产生摩擦
8、关于平衡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B、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C、物体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方向相反,它们一定是平衡力 D、运动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9、壁虎爬在竖直的墙面上静止不动,则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墙对壁虎的吸引力和壁虎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墙对壁虎的摩擦力和壁虎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C、壁虎对墙的压力和墙对壁虎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墙对壁虎的摩擦力和墙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10、关于压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B、压力的大小一定与物体重力大小有关 C、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压力属于弹力,它的产生一定是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要有挤压作用 二、填空题(每空1.5分,共20分)
11、熟了的苹果向地面掉落,这是由于苹果受 作用的原因,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
12、我国海军舰艇赴亚丁湾护航时的情景。护航编队一般采用前后护航而不采用并排护航,这是因为当两船高速并排行驶时,两船之间的流体流速______,压强_______,容易发生撞船事故。
13、桌面上水杯所处的静止状态和列车所处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是 状态,水杯 此时受 力(选填“平衡”或“非平衡”)的作用,若水杯重力为2N,则它受到的支持力是 N。
14、小明用50N的水平力把重20N的木块压在竖直墙面上,使木块静止不动,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N若减小水平压力,木块仍静止,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N。若木块原来处于下滑过程中,减小压力,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将 。( “变大”“不变”,“变小”)。
15、用60N的压力作用在1cm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是 Pa。如果保持受力面积不变,要产生6×10 Pa 的压强,施加的压力应为 N。 三.作图题(3分+4分=7分)
16、(1)如图重4.5N的足球从斜面上加速滚下,请在该图中画出此过程中足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3分)
(2)货物如图所示随传送带一起匀速斜向上运动,除图中已画出的外,货物还受到一个力的作用,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4分)
四、实验题(每空1分,14+8分+12分=34分)
17、实验小组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大小;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接触面积的大小。 通过如图8-11所示的实验操作验证这些猜想。
6
2
(1)实验中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________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这样做是根据__________的知识得出拉力等于摩擦力,从而测出木块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
(2)如果要验证猜想②,应该选择______两图所示的实验步骤来操作。根据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得出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____________,滑动摩擦力越大。
(3)要验证猜想③,将木块切去一半,重复图甲的操作过程,如图丁所示,比较甲和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