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读书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2:07: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读书笔记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十八世纪法国的著名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代表作之一。其实这是一篇应征1753年第戎学院所举办的一次征文竞赛的论文,于1755年出版。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由献词、序、本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附注组成。其中重点是第一和第二部分。全书要是针对第戎学院提出的两个问题:“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人类的不平等是否为自然法所认可?”所做的研究和阐述。

一.作者简介

卢梭1712年出生于日内瓦共和国,一生以“日内瓦公民”的头衔为自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日内瓦的共和制推崇至极。但是,他受到的是地道的法国教育,并在法国的文学,思想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一般认为卢梭是属于法国的。

童年的卢梭失去父亲,开始漂泊流浪的生活。除去在牧师朗拜尔西埃家寄居的一段日子,卢梭基本没受过正规教育。他曾经流浪,当过学徒,仆从,儿童教师,剧作家,外交大使秘书,还有相当一段时间内靠情妇爱伦夫人生活。在当威尼斯大使秘书时卢梭第一次对政治产生兴趣,萌生写作的念头。

1740年卢梭开始和哲学家有接触。后来他结识同为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青年作家狄德罗,开始进入上流社会的沙龙。然而生性羞涩讷言而过于严肃的卢梭在思想上与沙龙的氛围有极大冲突。置身于权贵之中的卢梭深深体会到了穷人与富人,第三阶级与贵族的不平等,他自然地产生了敌对贵族的情绪。在自传中卢梭坦言自己“憎恨显贵的人”,他的气质也为沙龙中的贵族所不能容忍,被称为“病态的敏感”。卢梭认为自己是人民的代表,在人民中间,他永远感到亲切。

真正开始写作也是第戎科学院的一次征文,探讨科学与艺术的作用。卢梭记载“好像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也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虽然《论科学与艺术》只是一篇宣扬道德词藻华丽的作品,卢梭自评很差,但是他学说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萌芽。由此(1750年)卢梭进入了著作高产时期。他远离沙龙,开始“精神改造”,像小资产阶级应该的那样独立地生活。1755年,又一次第戎科学院征文时,他写出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为了写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特地去圣日尔曼旅行,深入原始丛林体验人的“自然状态”。

二.写作的社会环境

十八世纪初期的法国,也就是卢梭生存的年代,是封建专制制度盛行乃至发展到顶峰的年代。1661年路易十四登位,一心实践绝对君权制的理论。为了彻底制服贵族,路易十四采取高压和怀柔两种手段使得贵族最终在国王面前俯首帖耳,将专制统治发展到了极点,同时,专制统治也将法国推向了灾难的边缘。到路易十五时代,专制制度陷入全面危机。当时政府的收入主要靠第三等级纳税,而享有特权的第一、二等级却不肯分担国家赋税。第三等级的

人民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利,他们要奋起反抗。然而,第三等级并不是一个匀质的社会阶层。构成人口大部分的是小农群众,但是也有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虽能与大资产阶级团结一致反对旧制度,但是,没有理由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自己破产和被剥削。在这种专制统治的危机中,新的思想逐渐产生和传播,这就是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对旧制度的抨击也形成了一股风气。作为启蒙思想家之一的卢梭对此就有深刻的体会,他曾经受过一户农民的接待,那户先拿出了撇去奶皮的牛奶和粗糙的大麦面包招待卢梭,后来当他们确定卢梭仅仅是个迷路人而不是横征暴敛的税吏时才拿出上好的食物来招待他,这件事对卢梭的影响很大,社会的不公平显然令他十分愤慨,这也是他以后致力于探讨人类不平等根源的最初动因之一。卢梭的这部著作是向小资产阶级大众提供了思想体系,他表现得更激进又更谨小慎微。虽然政治上他更加坚定深刻,但是哲学领域却落在百科全书派的最进步人士之后。这是他著作内在的深刻矛盾,但是这是小资产阶级本身所处的矛盾地位,而不是卢梭天资不足。

三.内容概括

卢梭的论述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在两个主体部分之前还有本论,强调论述基础和主题。 在著作主体的第一部分中,卢梭主要探讨人的起源,即人的自然状态,以及在这种状态下人类的平等状态。关于论述方法,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与考证,卢梭自己总结为“最接近真实的猜测”。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卢梭认为,在最原始状态的人类生理上的总体构造是最完善的,有强壮的体质,还可以通过学习借鉴禽兽的本能,也有衰老死亡等本质的弱点,只是疾病比现代要少。而从精神与形而上学的角度而言,人类还没有纯精神的活动满载感观与思维方面与禽兽只是程度差别,而不同于动物的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而区分人与禽兽的是人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卢梭评论这是“一切不幸的源泉”),这是使人脱离原始状态的能力。自然为人准备的社会性很少,只有社会交往才能使语言成为必要,即语言之前必然已经建立社会,所以在原始状态的人类除了简单的呼声与手势没有语言。从道德的角度看,在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没有道德关系,没有义务,也没有美丑善恶的概念。卢梭认为,如果人从最初状态就有美德的话,这种美德是怜悯。怜悯心即对同类或其它动物死亡或痛苦的憎恶。存在于思考之前,属于自然感情,是理性的支柱。而理性和思考产生并且加强了自尊,使人们更倾向于伤害别人保存自我,形成了与怜悯心相背的感情。由人的自然状态卢梭得出结论:自然的不平等影响不大。自然状态中人与人的差别比社会状态中小很多。所谓“天然差别”其实是不同生活方式的产物。而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的奴役状态在自然状态中根本不存在。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人类真正的青春,后来的一切表面进步都引向人类的堕落。

在主体的第二部分,卢梭重点论述了不平等的产生与发展。这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人类进步,或是说不平等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法律和财产所有权的确立(富与穷)

人类向不平等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也向堕落迈出第一步。从人需要别人帮助之时起,从有人感觉到一个人拥有两人的生活必需品的好处之时,平等就消失了,财产就产生了,劳动

就变得必不可少了。冶金和农业是引发这场伟大变革的两种技艺。人类形成了初次的分工,并产生了交易。在农业土地分配的过程中,私有制被承认,形成最初的公正规则,产生了不同于自然法中权力的所有权。自然的不平等在不同情况下形成显著持久的差异。随着人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天赋开始发挥作用。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变得虚伪邪恶,为了财产而竞争,不断发生利害冲突。同时人们也离不开同类,与同类互为利益,从而失去了最开始的自由。这是私有财产的第一个后果,不平等的必然产物。财产最初只是现实财产,如土地和家畜,而这种形式的不动产只有通过损人才能利己,因此便出现了冲突和贫富,统治与奴役,暴力与掠夺。最初的怜悯心与公正被扼杀。富人由于自己的财产没有产权保证,便努力让攻击自己的人为自己服务,建立了违背自然法却对富人有利的法律制度。丧失部分自由得到部分利益是社会与法律的起源。从这种法律中,弱者获得新的约束,强者得到新的力量。怜悯丧失力量。

第二阶段:行政官职位的设立(强与弱)

最初状态下的政治组织只是由偶然的公约组成,即不健全也不稳定,常常会有残杀和混乱,因此不断被改善。由于仅由公众做法官和证人,罪犯很容易逃脱。于是人们冒险把公共权力委托给少数几个人,委托一些行政官来负责执行人民的决议。卢梭认为由此可以看出政治法的基本原则是保卫自由。而父权也从文明社会中汲取力量,财产是保持其从属地位的纽带。

第三阶段:合法权力向专制权力的转变(奴隶主与奴隶)

政府不是从专制权力开始的,专制和强权是政府腐化的结果,最初的政府是对强权者权力的补救。政府组织的建立是人民与首领建的契约。在这个契约上,每个人的意志形成单一的意志,对全体成员有拘束力的根本法也形成。官员有义务按照人民的意思行使权力,维护每个人的安全,并坚持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行政官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但是年长者当选的越多,选举越加频繁,纷争越多,国家被推向无政府状态。怀有野心的权贵们利用这种局面使得自己的职位世袭化,而人民已经习惯于从属地位,为了保住现有的安稳生活,任凭别人加重他们的奴役,而习惯世袭的首领们也自称王,专制权力就形成了,最大程度的不平等也达到。

四.读后感想及思考

第一部分中卢梭通过论证,得出结论说怜悯是人的一种天生的情感,在自然状态下,起到了法律,道德和习俗的作用。但是,作者说,这是一种在野蛮人身上朦胧而强烈,在文明人身上成熟但微弱的意识。这是十八世纪的论断,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发展历程中的人们正在逐渐走上这样的“不归路”。前些日子的小女孩电梯摔婴事件让人不寒而栗。重庆10岁女童电梯里反复暴打同楼1岁男孩,面对一个蹒跚学步的小男孩,在其多次挣扎下,小女孩不断将其踢倒在地,直至其再也难以自己挣扎着站起来,在出电梯时,还要像扔东西一般将其扔出电梯,直至最后将其抱回家从25楼抛出。幸被大树所阻,男孩全身多处骨折。最令人恐惧的是事发后她竟然若无其事向孩子的奶奶撒谎说是被其他人抱走了,还假装帮忙找人。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