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1:57: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传统购买力平价说
答:这一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总结创立的。购买力平价论是纸币本位的产物,理论的核心是解释纸币条件下汇率决定与汇率剧烈波动的原因。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西方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指出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等于两个国家的价格比率,说明某一时点上汇率决定的基础;而后者指出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指数的变动差,说明了某一段时间里汇率变动的原因。
绝对购买力平价
答:为在每一时点上,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商(的比率)。其基本公式为:E = Pa/Pb。其中:E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Pa为A国的一般物价水平;Pb为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相对购买力平价
答:为当两国都在存在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等于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的比率)。Et = E0 {(Pat/Pa0)/ Pbt/Pb0 },其中E0为基期的汇率;Et为时间 t时的汇率;Pa0为基期A国的物价指数;Pat为A国在t时的物价指数;Pb0为基期B国的物价指数;Pbt为B国在t时的物价指数。
一价定律
答:是购买力平价分析的理论前提和基础。经济中的一价定律是指在有无数交易者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这个定律在经济中是通过诸如购买力平价、利息平价、远期汇率等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
利率平价理论 答:利率平价理论主要说明金融资产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中两国资产价格之间的联系。利率平价可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和抛补的利率平价两种。前者认为,在资本具有充分国际流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致;而在抛补利率平价中,套利者不仅要考虑利率的收益,还要考虑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抛补与无抛补的利率平价均告诉我们,如果本国利率上升,并超过利率平价所要求的水平,本币将会预期贬值;反之,则升值。
货币模型
答:货币法是资产市场分析法的主要的分支之一,货币法中有两个基本的分析模型,一是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另一个是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前者认为汇率水平应主要由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后者认为,在短期内,由于不同市场存在不同的调整速度,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并不是同时达到均衡的,资产市场调整快于商品市场调整使汇率出现超调,这便是短期内汇率容易波动的原因。
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答:资产组合平衡法是资产市场分析法的主要的分支之一,资产组合模型指出,投资者根据对收益率和风险性的考察,将财富分配于各种可供选择的资产,确定自己的资产组合。当资产组合达到了稳定状态时,国内外资产市场供求也达到了均衡,均衡汇率也相应地被确定;当财富总量(资产供给)发生变化时,通过汇率和利率的共同调节,资产组合达到新的平衡。
第十六章:
弹性法
答,由国内进口品和出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引起的贸易平衡的改变。或:是研究本币贬值对进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通过本币贬值刺激出口、限制进口从而来调节中、短期国际收支失衡。弹性法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往往是在对外贸易发生较大赤字时应用的。
马歇尔一勒纳条件
答:指出当本国出口品和进口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总和大于1时(EM十EX>1),外汇市场是稳定的(当进口品和出口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时)。
吸收法
答:在改善国际收支失衡过程中,通过改变汇率而造成收入变化来影响国际收支的方法。或:20世纪50年代米德和亚历山大提出了吸收法,采用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偏重于建立商品市场均衡,在政策建议上则倾向于需求管理。基本公式:Y=C+I+G+(X-M)。
货币法、
答:该方法是随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兴起而出现的,主要由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和约翰逊提出的。该做法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仅照顾到经常项目,而且也考虑了资本与金融项目。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国内货币供给调控国内需求,进而调整国际收支的变动。
外汇管制
答: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本国对外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体现在出口所得需按照官方汇率出售给指定银行,进口用汇需得到有关当局的批准,本币出人境受到严格管理,个人用汇受到限制,实行外汇管制的目的在于集中使用外汇,控制进口数量,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对外贸易乘数
答:对外贸易乘数是凯恩斯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应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经济成倍增加,对外贸易乘数研究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就业之间的互相影响,描述了在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第十七、十八章:
内部平衡
答:目标是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通常是一国最重要的经济目标。所谓实现经济的对内均衡,主要是指国内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既实现资源的充分配置,物价稳定,同时可以获得有保证的经济增长。
外部平衡
答:一国国际收支的目标。所谓实现经济的对外均衡,主要指一国与外部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这时经济处于一种适宜的、良性的增长过程。
FE曲线
答:表示国家国际支出平衡状态下,利率与收入水平的不同组合,斜率为正。 LM曲线
答: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不同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组合的曲线,通常斜率为正。 IS曲线
答:表示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各种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组合的负斜率曲线。
IS—LM—FE模型
答:IS-LM-FE模型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在开放条件下的应用。模型中的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FE曲线表示国际收支平衡。三条曲线的交点E意味着三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目标。
蒙代尔的分配法则
答:蒙代尔认为在固定汇率条件下,把内部平衡任务分配给财政政策、把外部平衡任务分配给货币政策;通过财政、货币政策交替使用的方法对付任何一种内外不平衡状态,实现良性循环,逐渐缩小国际收支不平衡。
三、简答题 第1章
1、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国际经济问题有那五大问题?
答:发达国家不断增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及世界将分裂为三大主要贸易集团的趋势;过于频繁变动的汇率(即各国货币国际价值的巨大波动),以及旷日持久的非均衡状态(即汇率长时间远离均衡);欧洲大规模和经常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东欧和前苏联面临的经济重组问题;众多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深度贫困以及国际间日益加深的不平等问题。这五大问题就是当前国际经济学所研究的热点问题。
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焦点是什么?
答: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焦点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外汇市场、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宏观开放经济学,前二者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后三者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学部分。
3、机会成本变动有那三种情形?它们用于解释那些贸易模型?
答:机会成本 变动会出现三种情形:递增、递减和不变。在分析国际贸易的基本动因时,古典学派的斯密、李嘉图的贸易模型是建立在机会成本不变的假设上的,新古典学派的贸易模型是建立在机会成本递增的假设上的,当代贸易理论在解释产业内贸易时,则假设机会成本是递减的。
4、关于国际贸易的起因主要有那5种解释?
关于国际贸易的起因主要有5种解释:生产技术的差别;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生产规模的差别;生产技术的变化;需求的差别。
5、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那三个问题展开? 答:(1)国际贸易的格局或形式,它主要研究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决定商品流向的因素;(2)国际贸易的条件,它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中决定交换比例或相对价格的因素;(3)国际贸易的收益,它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对双方国家、国家内部集团和全世界的福利影响。
第2章
1、了解重商主义观点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答:(A)更好的理解斯密、李嘉图等反对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观点;(B)当今高失业率国家试图通过限制进口来刺激国内生产和就业,新重商主义时有发生。实际上,除1815年——1914年间的英国,没有一个国家有彻底摆脱过重商主义者的观点。
2、斯密的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各国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集中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那么,如何确定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呢?
②在劳动是唯一投入的情况下,生产技术的优劣可以直接通过劳动生产率来衡量,也可以间接地用生产成本来衡量。
③如果一过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
总之,国际贸易是建立在专业化和分工的基础上——与大而全小而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的根本区别。
3、李嘉图的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这个原理假设即使一国两种商品生产均处于劣势,仍然有互惠贸易的基础。因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②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较小(它的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较大(它的比较劣势)的产品,而获得比较利益
③一个国家可能会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定会在某些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因此,任何国家都可以有出口的产品,都有条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4、为什么李嘉图是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比较优势原理是不能被接受的?
答: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只取决于投入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这意味着:(1)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或以固定比例投入所有商品的生产过程;(2)劳动是同质的(只有一种类型的劳动)。实际上,劳动不是投入生产的唯一要素,也不是以固定比例投入所有商品的生产过程,有的商品需要使用更多的资本,有的需要使用更多的劳动;劳动也不同质,在培训、生产率和工资上不同。
第3章
1、什么是要素禀赋?
答:首先,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例如,A国拥有资本数量为TK,劳动数量为TL,则其相对要素禀赋为TK/TL。
其次,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TK/T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稀缺的国家,反之亦然。
2、什么是要素密集度?
答: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X、Y)和两种要素(K、L)的世界里,如果生产Y时的资本/劳动的比率大于生产X时的资本/劳动(K/L)的比率,我们就说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点很重要,它是判断一个国家究竟是资本丰富的国家还是劳动力丰富的国家的科学标准。
3、要素丰裕度的定义实物单位定义和相对要素价格定义是什么?两种定义方法的关系如何?。
答:实物单位定义是用各国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总和来衡量。如果B国的TK/TL大于A国的这一比例,我们说B国是资本充裕的。
相对要素价格定义是用每一个国家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PK/PL=rK/wL)来定义。如果B国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相对)比率小于A国的这一比率(r/w值的大小),我们说B国是资本充裕的。
两种定义方法的关系:用实物单位定义要素丰裕度只考虑供给方面的因素;用相对要
素价格定义要素丰裕度则同时考虑供求两方面的因素。
4、H-O理论(模型)包括那四大定理? 答::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罗布金斯基定理、斯托尔泼-萨谬尔森定理。 5、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主要有那6种代表性的观点?:
答:①战时经济论 、②自然资源论 、③关税政策论 、④人力资本论、⑤知识资本、⑥要素密集反向。
6、什么是要素密集度反向?
答:要素密集度的反向是指:某一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当两种商品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弹性相差过大时,这种反向就有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赫一俄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均不再适用。要素密集度反向的发生是很少见的。
第4章
1、在国际贸易学中,关于供给面的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部门划分的,而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人分配的影响是按要素所有者区分的。
②长、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的关键在于长、短期内,国际贸易对商品要素使用比例的影响是不同的。
③长期,国际贸易导致两个部门的相同要素的实际报酬按相同方向变化。 ④短期,国际贸易导致两个部门的特定要素的实际报酬按相反方向变化。 第5章
1、要素禀赋论与重叠需求理论、产品周期论的区别是什么? 答:1、供给与需求
古典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为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于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则并未涉及。
2、静态与动态
另一方面,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静态分析,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一成不变。而现实中,这些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停的演变。
3、决定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实际需求。所谓实际需求指的是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别造成的需求不同。 ②喜爱偏好。对商品的不同喜爱偏好主要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造成的。但随着喜爱偏好的转移,对商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动。
③收入水平。实际上,各国对同一商品的需求不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的不同。
3、“恩格尔法则”在贸易理论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我们可用这一法则来说明整个初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不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各国对商品的需求会逐渐从农副产品转移到工业消费品。这不仅说明了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需求模式,也说明了整个世界的贸易为什么会有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以工业品为主的变动。
4、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那5个阶段?
答:在第一个阶段,或称新产品阶段,这种产品仅仅在发明国生产和消费。在第二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