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基于PLC的温度控制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1:58: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十分成熟,形成商品化并在仪表控制参数的自整定方面,国外已有较多的成熟产品。但由于国外技术保密及我国开发工作的滞后,还没有开发出性能可靠的自整定软件。控制参数大多靠人工经验及现场调试确定。国外温度控制系统发展迅速,并在智能化、自适应、参数自整定等方面取得成果。日本、美国、德国、瑞典等技术领先,都生产出了一批商品化的、性能优异的温度控制器及仪器仪表,并在各行业广泛应用。目前,国外温度控制系统及仪表正朝着高精度、智能化、小型化等方面快速发展[10]。

在现代化的今天,现代化控制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自动控制的三大技术支柱(PLC、机器人、CADCAM)之一,成为大多数自动化系统的设备基础。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是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定时、计数和算术等操作的指令,并采用数字式、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的机械或生产过程。长期以来,PLC始终处于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主战场,为各种各样的自动化控制设备提供了非常可靠的控制应用。它能够为自动化控制应用提供安全可靠和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适合于当前工业企业对自动化的需要。1969年美国DEC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用在GM公司生产线上的获得成功。其后日本、德国等相续引入,可编程控制器迅速发展起来。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PLC的发展,使的PLC的功能日益增强。PLC可进行模拟量控制、位置控制和PID控制等,易于实现柔性制造系统。远程通信功能的实现更使PLC 如虎添翼。目前,在先进国家中,PLC已成为工业控制的标准设备,应用面几乎覆盖了所有工业企业。之所以应用广泛,是因为PLC有很多优点,本文涉及的温度监控系统是以PLC为核心的监控系统。该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开发一个能进行加热,能够通过传感器检测实际的温度值,而且能够显示温度值,当实际温度值和设定温度值不相等时发出报警信号,以便让操作工控制。本系统在温度控制方面应用广泛,例如面包的生产,工业中的锅炉加热等。

本系统的控制是采用PLC的编程语言------梯形语言,梯形语言是在可编程控制器中的应用最广的语言,因为它在继电器的基础上加进了许多功能、使用灵活的指令,使逻辑关系清晰直观,编程容易,可读性强,所实现的功能也大大超过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电路。温度监控系统作为一个应用系统,要不断地完善,适应时代、市场的需要才能有所发展。

1.3总体设计分析

根据温度系统的具体设计要求

①要求PLC系统能够监控反应器的温度。 ②开始工作时全速加热,到设定值时停止加热。

③保温过程中温度过高低时能发出报警,声报警能用按钮手动解除,光报警在正常时自动

解除。

基于以上的要求,所设计的系统必须有以下结构模块:温度变送器单元、加热单元、PLC模拟量转换模块单元、SSR单元 。

2 系统的结构模块

三菱FX系列PLC控制的温度控制系统,由PLC作为核心构成的系统可方便地运用软件设置、调整参数,利用模拟功能模块和功能指令,在外围电路的配合下实现温度模拟信号采集、AD转换与处理。

温度控制系统广泛运用在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温控系统控制方法的好坏、运行性能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运行效率等。PLC在温度控制系统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为温控系统提供安全可靠和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三菱FX系列PLC控制的温度控制系统,由PLC作为核心构成的系统可方便地运用软件设置、调整参数,利用模拟功能模块和功能指令,在外围电路的配合下实现温度模拟信号采集、AD转换与处理。如下图所示为温度控制系统图。 IO分配: X0:开始控制 Y0:故障显示Y1:电加热器

图1

3.1 PLC的定义

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简称PC)是在传统的顺序控制器的基础上,为满足不断发展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柔性控制的要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功能基本限于开关量逻辑控制,仅执行逻辑运算、定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功能.所以当时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

由于可编程序控制器仍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因此对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困难的。为了使其生产和发展标准化,美国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1982年颁布了可编程序控制器标准草案,1985年提交了第二版,1987年的第三版对可编程序控制器作了如下的定义“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相关的外围设备都应该按照易于与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由此可见,可编程控制器是专门为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

总之,可编程控制器也是一台计算机,它是专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制造的计算机。它具有丰富的输入输出接口,并具有较强的驱动能力。但可编程控制器产品并不针对某一具体

工业应用,在实际应用时,其硬件需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用配置,其软件需根据控制要求进行设计编制。

3.2 PLC的发展

提出PLC概念的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当时,根据汽车制造生产线的需要,希望用电子化的新型控制器替代继电器控制柜,以减少汽车改型时重新设计制造继电器控制柜的成本和时间。通用汽车公司对新型控制器提出了10项指标,概括起来,PLC的基本设计思想有以下4个方面。

(1)把计算机功能完善、灵活、通用等优点和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结合起来。

(2)控制器的硬件是标淮的、通用的。

(3)根据应用对象、将控制内容编成软件写入控制器的用户程序内存里。 (4)控制器和被控对象连接方便。

随着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70年代中期以后,PLC已广泛地用微处理器作为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模块和外围电路也都采用了中、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这时的PLC已不再是仅具有逻辑判断功能,同时还具有数据处理、PID调节和数据通信、联网等功能,总之PLC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之中。

3.2.1 我国PLC的发展

我国PLC产品的研制、生产,大体上经历了从顺序控制器到1位处理器为主体的工业控制器,再到8位微处理器为主体的可编程控制器的三个发展阶段。

1974年,国内一些高校、科研单位开始研制顺序控制器,大多使用分立元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同时国外PLC人大量进入我国市场,一部分随成套设备进口,一部分直接引进中小型PLC产品(大多为GE公司、西门子公司、三菱公司、立石公司等),开始进入以8位微处理器为核心的PLC时代。

目前,可编程控制器已广泛应用子各个工业领域,并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使用低档机型多,中、高档机型少,使用国外进口机型多,国产机型少;使用在经济发达地区多,在经济落后地区少,用于单个设备或生产线的多、大批量产品配套的少。因此,国产化PLC的前景是令人鼓舞的,我们必须加快PLC国产化步伐,进一步推广PLC应用技术,努力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3.3 PLC的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3.3.1 PLC的组成结构

PLC本质上是一台用于控制的专用计算机,因此它与一般的控制机在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PLC的主要特点是能力,也就是说,它的基本结构主要是围绕着适宜于过程控制的要求来进行设计的。按结构形式的不同,PLC可分为整体式和组合式两类。

整体式PLC是将中央处理单元(CPU)、存储器、输入单元、输出单元、电源、通信接口等组装成一体,构成主机。另外还有独立的IO扩展单元与主机配合使用。主机中,CPU是PLC的核心,IO单元是连接CPU与现场设备之间的接口电路,通信接口用于PLC与编程器和上位机等外部设备的连接。

组合式PLC将CPU单元、输入单元、输出单元、智能IO单元、通信单元等分别做成相应的电路板或模块,各模块插在底板上,模块之间通过底板上的总线相互联系。装有CPU单元的底板称为CPU底板,其它称为扩展底板。CPU底板与扩展底板之间通过电缆连接,距离一般不超过10m。

3.3.2 PLC的扫描工作原理

与其它计算机系统相同,PLC的CPU采用分时操作原理,每一时刻执行一个操作,随时间顺序执行各个操作。这种分时操作进程称为CPU对程序的扫描。PLC上电后,首先进行初始化,然后进入循环工作过程。一次循环可归纳为五个工作阶段,各阶段完成的任务如下:

·公共处理。复位监控定时器(WDT),进行硬件检查,用户内存检查等。检查正常后,方可进行下面的操作。如果有异常情况,则根据错误的严重程度发出报警或停止PLC运行。

·IO刷新。输入刷新时,CPU从输入电路中读出各输入点状态,并将此状态写入输入映象寄存器中;输出刷新时,将输出继电器的元件映象寄存器的状态传送到输出锁存电路,再经输出电路隔离和功率放大,驱动外部负载。

·执行用户程序。在程序执行阶段,CPU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对每条指令进行解释、执行,CPU从输入映象寄存器和输出映象寄存器中读出各继电器的状态,根据用户程序给出的逻辑关系进行逻辑运算,运算结果再写入输出映象寄存器中。

·外设端口服务。完成与外设端口连接的外围设备(如编程器)或通讯适配器的通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