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思考题二(附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5 3:00: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思考题(二)

1、细胞骨架的概念。

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细胞骨架的多功能性依赖于三类蛋白质纤维: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

2、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的结构如何?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各有什么主要功能?

种类 结构 主要成分 主要功能 微管 是直径25nm的中空小管,内径约为15nm,壁厚约5nm。 微丝 由两条肌动蛋白单链聚合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中间由32条中间纤纤维 维蛋白围成的直径约10nm中空管状结构。 微管蛋白 ①支持和维持细胞的形态;②参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形成;③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内细胞器的定位和分布;⑤参与染色体的运动,调节细胞分裂⑥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 肌动蛋白 ①构成细胞的支架并维持细胞形态;②参与细胞运动;③参与细胞分裂;④参与肌肉收缩;⑤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⑥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 中间纤维蛋白 ①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骨架系统;②为细胞提供机械强度支持;③参与细胞连接;④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及物质运输;⑤维持细胞核膜稳定⑥参与细胞分化。

3、马达蛋白主要有几种?各有何特点?

动力蛋白: 携带物质沿微管由正端向负端运输;驱动蛋白:携带物质沿微管由负端向正端运输;肌球蛋白:携带物质沿微丝运输。

4、哪些药物可以影响微管和微丝的组装?

紫杉醇可诱导微管聚合,秋水仙素可诱导微管解聚;细胞松弛素可抑制微丝的聚合, 鬼笔环肽同聚合的微丝结合后可抑制微丝的解体。

5、电镜下,间期细胞核的结构分为哪几部分?

核膜的超微结构分为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核基质四个部分。

6、核膜的超微结构分为哪几部分?核孔复合体捕鱼笼式结构模型基本内容是什么?

核膜的超微结构分为:外核膜、内核膜、核周隙、核孔复合体、核纤层。

核孔复合体捕鱼笼式结构模型:核孔复合体由胞质环、核质环、辐和中央栓组成。胞质环是位于核孔复合体结构边缘胞质面一侧的环状结构,与柱状亚单位相连,环上对称分布8条短纤维,并伸向细胞质;核质环是位于核质面一侧的孔环状结构,与柱状亚单位相连,在环上也对称分布8条纤维伸向核内,纤维末端形成一个由8个颗粒组成的小环,构成捕鱼笼似的结构 ,称“核篮”;辐由核孔边缘伸向核孔中心、呈辐射状八重对称分布;中央栓位于核孔中央,呈棒状或颗粒状,其在核质交换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7、核-质间的物质交换有几种方式?各有何转运特点?

被动扩散:转运成分为无机离子、小分子及直径小于10nm的物质,如 水分子、K+、Cl-、

1

Ca2+、Mg2+、单糖、氨基酸等;转运特点是通过直径9 ~ 10nm的亲水性通道(核孔复合体)自由转运。

主动运输:转运成分为大分子物质,如RNA、核糖体、蛋白质等;转运特点是具有选择性;直径大小可调节; 信号识别与载体介导; 消耗能量;双向性。

8、组成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化学物质主要的哪些?染色质分子的串珠状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组成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化学物质主要有DNA、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染色质分子的串珠状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以组蛋白为核心,DNA围绕组蛋白1.75圈构成核小体,众多的核小体通过DNA串连起来形成直径为11nm的串珠链即为染色质。

9、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在结构与功能上有何主要区别?

类型 常染色质 异染色质 结构 电镜下呈伸展的细丝状 电镜下呈紧密卷曲状 功能 转录功能比较活跃。 转录功能不活跃

10、依着丝粒位置不同,人类染色体可分成哪几种类型?

①中央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3/8-5/8之间)。 ②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5/8-7/8之间)。 ③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位于7/8-1之间)。

11、核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核仁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核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占80%)、RNA(占10%,主要是rRNA)和DNA(占8%,主要是存在于核仁染色质中的DNA)。 核仁的结构 纤维中心 致密纤维组分 颗粒成分 化学本质 rRNA基因rDNA的存在部位 处于不同转录阶段的rRNA分子 正在加工的rRNA及蛋白质

12、核仁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为什么核仁在细胞分裂前期变小直至消失,而在细胞分裂末期重新出现?

核仁的的主要功能有:①是rRNA基因转录和加工的场所;②是核糖体亚基装配的场所。 前期:染色质凝集,rRNA合成停止,核仁变小。末期:rRNA重新开始合成,形成小核仁;极小的核仁进一步合并最终形成核仁。

13、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何主要特征?

时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主要特征 染色质凝集、分裂极确定、纺锤体形成、核仁缩小解体、核膜破裂。 染色体达到最大程度的凝集,并且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细胞的两极。 子代细胞的核重新形成,胞质分裂。 2

14、什么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划分为几个分期?各时期有何特点?

真核生物配子形成过程中, 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由二倍体减少到单倍体的现象。

前期I通常人为划分为5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合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

细线期:染色体呈细线状。

偶线期: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时期,这种配对称为联会。

粗线期:染色体进一步浓集,开始执行活跃的DNA重组和交换功能,故此期又称为重组期。

双线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开始分离,但在交又点上还保持着联系。终变期: 染色质继续浓集,二价体显著变短,并向核周边移动,在核内均匀散开。 中期I:同源染色体向细胞中部汇集,最终排列于细胞的赤道面上。

后期I: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并开始移向细胞的两极;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以自由组合的方式进入两极。

末期I:两个子代细胞形成,各含比亲代细胞(2n)少一半的染色体(n),每条染色体着丝粒上连接有两条染色单体。

前期Ⅱ:染色体首先是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之中。若染色体已去凝集,则将发生再次聚集,核膜、核仁再次消失,纺锤体再次形成。 中期Ⅱ:染色体的动粒排列到细胞中央赤道板上。注意此时已经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了

后期Ⅱ:每条染色体的动粒分离,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Ⅱ:核膜、核仁重现,到达两极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初级性母细胞相比减少了一半。

15、减数分裂前期Ⅰ划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什么主要的特点? 前期I通常人为划分为5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合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

细线期:染色体呈细线状。

偶线期: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时期,这种配对称为联会。

粗线期:染色体进一步浓集,开始执行活跃的DNA重组和交换功能,故此期又称为重组期。

双线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开始分离,但在交又点上还保持着联系。终变期的显著特点是染色质继续浓集,二价体显著变短,并向核周边移动,在核内均匀散开。

16、什么是细胞周期?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何主要特征?

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上次分裂结束到下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规律性变化过程。

时期 G1期(DNA合成前期)

主要特征 是DNA复制的准备期,RNA、蛋白质的合成活跃;蛋白质磷酸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