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第五版-完整课后思考题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3:59: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减少)血清学的交叉反应。 (2)mAb纯度高,效价高。

(3)mAb可经杂交瘤传代大量制备,制备成本低。

补体系统

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比较和生物学意义

激活物 C3转化酶 C5转化酶 起始补体 生物学意义 种系发育 经典途径 IgG、IgM-Ag复合物 活化的C4b2a 活化的C4b2a3b C1q 后期、再次感染 最迟 旁路途经 保护病原体的成分 活化的C3bBbP 活化的C3 最早、初次感染 最早 Bp MBL途径 N氨基半乳糖、甘露糖 活化的C4b2a 活化的C4b2a3b 凝集素 早期,初次感染 旁路到经典的过渡

补体激活的调节

补体活性片段发生自发性衰变;控制补体活化的启动;补体调节蛋白对酶反应和MAC组装的调节。具体有:对经典途径C3、C5转化酶的调控,对旁路途径C3、C5转化酶的调控,对MAC组装的调控。

对经典途径C3、C5转化酶的调控(6种):

C1抑制物/C1INH:抑制C1r、C1s、MASP活性,阻断活性C4b2a形成。

补体受体1/CR1/CD35:竞争性结合C4b,阻断C4b与C2结合;促进I因子灭活C4b。 C4b结合蛋白/C4bp:竞争性结合C4b,阻断C4b与C2结合;促进I因子灭活C4b

衰变加速因子/DAF/CD55:加速活性C3b、C4b的衰变,阻断活性C4b2a和C4b2a3b的形成 膜辅助蛋白/MCP/CD46:加速I因子裂解C3b

I因子:裂解C4b为C4c和C4d,裂解C3b为C3c和C3d。 对旁路途径C3、C5转化酶的调控(6种): 除I因子、MCP、DAF外,还有 CR1:与C3b牢固结合。 H因子:直接裂解活化的

Bp;间接促进I因子作用

P因子/备解素:与C3bBb结合形成稳定的C3转化酶-活化的C3bBbP 对MAC组装的调控(4种):

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MIRL/CD59:阻止MAC组装,限制MAC对自身组织的进攻。 C8结合蛋白/C8bp:竞争性结合C8,抑制MAC的组装。

玻连蛋白/S蛋白/SP:阻碍C5b67与靶细胞膜结合而抑制MAC的形成。 群集素:抑制MAC组装、促进MAC在靶细胞膜上解离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活化最终组装MAC介导细胞溶解效应: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即溶解红细胞、血小板、有核细胞;参与宿主抗细菌和抗病毒。 活化过程中活性裂解片段的生物学功能: 调理作用,C3b、C4b附着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表面,并与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的CR1、CR3、CR4结合促进吞噬作用。

炎症介质,过敏毒素:C3a、C5a;趋化因子:C5a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诱导激活 免疫粘附,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避免过渡堆积。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多为小分子多肽;较低浓度即发挥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高亲和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或协同性 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常见分为5类: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 白介素/IL:多由白细胞产生(内皮细胞、基质细胞也产生)而主要作用于白细胞(内皮细胞、成

纤维细胞、神经细胞也被作用) 干扰素家族/IFN: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除IFN-是II型外,其余都是I型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包括TNF-和TNF-/淋巴毒素/LT

集落刺激因子/CSF:刺激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借此分

为多功能造血干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因子、IL-3、GM-CSF、M-CSF、G-CSF,G为粒细胞,M为巨噬细胞)和造血祖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和血小板生成素、IL-7)

趋化因子家族: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4个亚家族,CC亚家族(近N端2个半胱氨酸)、CXC亚

家族(近N端两个半胱氨酸中插入任意AA)、C亚家族、CX3C亚家族

生长因子/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

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生物学活性包括:直接杀伤、调节免疫应答、刺激造血和参与创伤修复

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TNF-、LT-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调节免疫应答包括调节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调节固有免疫应答:对DC,IL-1、TNF-促进iDC分化、IFN-上调DC 的MHC分子表达,趋化因子调节DC迁移和归巢;对单核-巨噬细胞,MCP/单核细胞趋化P趋化其到达炎症部位,IL-2、IFN-、M-CSF、GM-CSF刺激活化、IFN-上调的其MHC分子表达,TGF-、IL-10、IL-13抑制其功能;对中性粒细胞,炎症产生因子,IL-1、TNF-、IF-6、8促进中性粒细胞达到炎症部位、CSF激活它;对NK,IL-15早期促分化,IL-2、15、12、18促杀伤;NK T细胞,IL-2、12、18、IFN-活化、促杀伤;T细胞,受肠道上皮和巨噬细胞产生的IL-1、7、12、15的激活

调节适应性免疫:B细胞,IL-4、5、6、13+TNF刺激活化,多Th、DC分泌的细胞

因子促其抗体类别转化(IL-4促IgG1和IgE,IL-5、TNF-促IgA);对T细胞,IL-2、7、18促其增殖,IL-12、IFN-促Th0向Th1分化,IL-4促Th0向Th2分化,IL-1+IL-6联合促进Th0向Th17分化、IL-23促进Th17增殖,TGF-促Treg分化,IL-2、6、IFN-促CTL分化且促杀伤。

刺激造血:作用造血干细胞,IL-3和干细胞因子;作用于髓样祖细胞和髓系细胞,GM-CSF

促髓样祖细胞分化、M-CSF促向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分化、G-CSF促向中性粒细胞分化;作用于淋巴样干细胞,IL-7促向T、B细胞分化发育;作用单个谱系细胞,红细胞生成素促向红细胞分化、血小板生成素和IL-11促向血小板分化、IL-15促向NK细胞分化。 参与创伤修复:生长因子的作用。 注TGF-

比较临床临床应用的三种IFN

抑制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作用。

干扰素 IFN-IFN-IFN-

类型 I型 I型 II型 主要产生细胞 浆细胞样DC、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 活化的T细胞 Nk细胞 主要功能 抗病毒、免疫调节、促MHC分子的表达 IFN-功能+抗细胞增殖 抗病毒、促MHC 分子表达、激活巨噬细胞、诱导Th1分化而抑制Th2分化 CD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粘附分子的基本概念 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广泛表达在白细胞、红系和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及许多非造血细胞上,大部分为糖蛋白少数为C水化合物。

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CD。CD分子具有参与细胞的识别、粘附和活化等功能。

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接触和结合(或粘附)的膜表面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中,以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

三种选择素的比较 选择素 P-选择素/CD62P E-选择素/CD62E L-选择素/CD62L 分布 配体 功能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而参与炎症反应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而参与炎症反应 巨核-血小板细CD15s(在内皮细胞、活化内皮细胞 胞和白细胞表面) CD15s 活化内皮细胞 白细胞,活化后下调 CD15s、外周淋巴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而参与炎症、淋巴结HEV上的CD34 细胞归巢 P表示血小板、L表示白细胞,E表示内皮细胞

粘附分子的分类和主要功能

分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粘蛋白样血管地址素、钙粘蛋白家族 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信号:T细胞-APC识别中,CD4-MHC II类分子、CD8-MHC I类分子、CD2/LFA-2-CD58/LFA-3、CD28-B7(CD80、CD86)、LFA-1-ICAM-1

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中性粒细胞表面的CD15s/唾液酸化的路易斯寡糖-内皮细胞表面的E-选择素中在血管壁上滚动和最初的不紧密结合,中的IL-8R-内皮细胞表面的mIL-8中的LFA-1表达上调,LFA-1- ICAM-1内皮细胞和中紧密结合且穿过血管内皮,到达炎症部位(其中的CD15s和IL-8均为炎性介质)——中到达炎症部位

淋巴细胞归巢(即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初始T细胞L-选择素-HEV的外周淋巴结地址素初始T细胞在静脉壁上滚动和初始结合,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趋化因子-T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LFA-1激活,LFA-1- ICAM-1内皮细胞和中紧密结合且穿过血管内皮,到达淋巴结中——T淋巴细胞再循环

经典MHC及其编码分子

系位于脊柱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编码产物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控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等

MHC包括经典I类MHC和经典II类MHC、和免疫功能相关基因/传统的III类+新发现的

经典的I类基因:6号染色体端臂远着丝点的A、C、B基因座组成,编码MHC I类分子中的重链/链。

经典的II类基因:6号染色体端臂近着丝点DP、DQ和DR三个亚区组成,编码MHC II类分子

免疫功能相关基因:血清补体成分编码基因/经典的MHC III类基因,由6号染色体端臂I类基因区和II类基因区之间的C2、Bf、C4A、C4B基因座组成,分别表达相应同名的补体。 其编码的分子为HLA分子:HLA I类分子由(由15号染色体的基因编码)和链,有 3个结构域,抗原结合槽由结构域组成选择性容纳8-12AA残基,结构域被T细胞CD8分子识别,所有有核细胞均可以表达,其功能是识别和提成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Tc细胞的识别起限制作用。HLA II类分子由链组成,共

4个结构域,抗原结合槽由结构域组成选择性容纳13-17个AA残

基,结构域被T细胞的CD4分子识别,由APC和活化的T细胞表达,其功能是识别和提成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细胞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什么是HLA基因复合体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

MHC多态性:MHC复合体的一个基因座位存在多个等位基因,是一个群体概念,主要表现为构成抗原结合槽的AA组成和序列的不同。 MHC多基因性:MHC复合体有多个紧密相邻的基因座组成,编码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包括经典MHC I 、II类基因和免疫功能相关基因/MHC三类基因。

比较HLA I类分子和II类分子 HLA抗原 I类 II类 分子结构 链 链 肽结合结构域 表达特点 共显性 共显性 表达细胞 有核细胞 APC、活化T 功能 见上 见上

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1)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1)经典的MHC I、II类分子分别提呈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分别给CD8+CTL和CD4+Th细胞识别,从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这是MHC分子的最主要功能。

2)约束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即MHC限制性:如HLA-I类分子对CTL识别和杀伤靶细胞起限制作用;HLA-II类分子对Th与APC之间的相互作用起限制作用。 3)参与T细胞在胸腺内的选择及分化。 4)决定个体对疾病易感性的差异。 5)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 (2)在固有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1)经典III类基因编码的补体成分参与炎症反应、杀伤病原体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2)非经典I类基因和MICA基因产物可调节NK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 3)炎症相关基因产物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

MHC分子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1)HLA与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受者HLA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故移植前,需对供、受体间进行HLA分型和交叉配型。

(2) HLA分子的异常表达与临床疾病:如恶变细胞I类分子的表达往往减弱甚至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