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22:37: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云南原生态的概念:
杨奶奶原生态音乐的内容主要针对中国境内,云南省特有或云南为主的:彝、哈尼、傈僳、纳西、拉祜、基诺、景颇、阿昌、白族、普米、独龙、怒、傣、佤、德昂、布朗等16个民族的原生态音乐。侧重于这些民族一下几个方面的音乐对象研究。 1.没有受过专业音乐训练、业余的农牧民音乐。
2.初始(天然)的、口传的、未加工的、未异常演变的民俗音乐。 3.自娱性、自发性(随意)的实况民俗活动音乐。
云南傣族音乐特征:
1.两个流传的方言区形成的音乐的两个色彩区。
2.较多的三度进行及同音乐反复的旋律,环绕式、顶针读麻式的方法,铰链式连环相扣的曲韵,运用频繁而柔美的滑音,特别是虚颤音、喉颤音,演唱中的闭口音、鼻腔音的使用。 3.词曲结合多为一字一音,曲调受语言音调起伏的制约。 4.几种风格的环绕终止式终止,两种起句法,“喊颂”、“喊燕”风格性衬词的运用。 5.节奏规整、有板、节拍多为2/4、3/4或者二者交替变化,向下的调性转换。 6.本民族语的曲式结构,如“喊哈扔”、“喊双哈”等。
云南彝族音乐特征: 音阶调式
(1)“三度式”三音框架及加音遍体式。(2)“四、五度”式的音框架及加音变体式。 (3)不带半音的五声调式骨干音列及加音变体式。
(4)带半音的五声(中立)调式骨干音列及加音变体式。节奏常作前短后长节奏型。2/4、3/4、5/4、6/8、9/8及散板。
(5)主导乐汇变化重复结构的段落。 (6)连曲(组曲)和套曲结构。
白族传统曲艺“大本曲”:
(1)基本腔调:即“九板”包括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提水板、阴阳板等九种腔调。
(2)辅助唱腔:即十八调(南腔)或十三腔(北腔),如:螃蟹歌、麻雀调、花谱调、家谱调、琵琶调、放羊调、钓鱼调、道情调、神调等十八种或十三种小调的统称。 (3)传统曲牌:《大摆三台》、《小摆三台》等。
(4)伴奏:传统大本曲的伴奏乐器为龙头三弦,伴奏方法有跟腔,加花或对比烘托等几种。 (5)演唱特点:通常以不同音乐区和音色来区分老年、中年、青年。讲究“字正腔圆”,多用倚音、滑音以解决旋律与字调的矛盾。
白族音乐特征: 1.音调高亢明亮,旋律起伏较大、较多运用四一八度的大跳或连续跳进的方法增强旋律张力,多数曲调高起高落先张后弛。
2.演唱特点:多数山歌男女用同一音区或相近的音区演唱,真假嗓相结合的演唱方法,连续的颤音唱法,润腔法多见滑音、倚音。
3.衬词、衬腔的广泛运用。4.词曲关系多为一字一音。 5.调式以五声宫、徵调式为主。6.节奏、节拍富于变化。 7.乐曲结构多为四句体乐段结构的变化重复。
景颇族歌舞音乐“目瑙纵歌”:
云南景颇族的歌舞盛会。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简为聚会跳舞之意。传统的目瑙纵歌既是宗教性祭祀活动,也是大型集团歌舞聚会。参加者可达数千人,舞蹈着身着节日盛装,妇女手舞扇子或手帕,男子手舞长刀,在乐器伴奏下边舞边唱,情绪热烈。伴奏乐器有吹走的洞巴、竹笛,击奏的有增疆、铓锣等。
佤族音乐特征:
1.两个地方风格各具色彩,西盟地区音乐保持其原始、淳朴、粗犷的风格特征,调式运用丰富。沧源地区因其社会经济较为发展,与其他民族接触较多、音乐比较丰富、活跃、流畅和委婉。
2.佤族民间音乐曲调多由三音、四个音构成,以羽调式、徵调式为多。 3.变音的运用——调式变音、和声变音,曲式结构剪短。
4.音乐织体多为单声部。5.佤族的民间音乐节奏较为规整有板,多舞蹈性。 6.演唱形式多为群体性,一领众和。
7.演唱(奏)法中,喉头波音颤音、滑音的运用、尤其是较慢、较长的波颤音或滑音的运用,具有独特的风格。
8.唱歌时一般无乐器伴奏,较少情况下自唱自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