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0:09: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出处】北宋,苏轼《儋耳》。 【注释】①雌霓:暗淡的虹。《埤雅》中说:“虹常双见,先盛者雄,其暗者雌。”②雄风:帝王之风。 【今译】挂在天空之中的暗淡的雌虹,沿云边滑下;让人感觉舒畅的强劲的雄风,从海上刮来。 【赏析】《儋耳》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是诗人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五月从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内迁至廉州(今广西含浦)时写的。据载,宋哲宗元祐八年(1903)哲宗赵煦亲政,重新起用新党二蔡(蔡京、蔡卞)、二惇(章惇、安惇)之流,专整元祐旧臣,诗人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诗人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官英州(今广东英德),不久再贬惠州(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远放儋耳。元符三年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政局发生了有利于元祐党人的变化,已死的追复原官,未死的逐渐内迁,诗人也因此遇赦北还。诗中描写了诗人在一阵雷雨之后的黄昏时刻,独自登高,凭栏远望的情景,表现了他被贬边地的孤独寂寞之感和刚刚得到诏书时的欢欣喜悦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因年事已高而万念俱灰的深沉感慨。
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登高远望时所见到的“雌霓云端下”和“雄风海上来”的奇伟景象。诗句中前一句写出了暗淡的虹霓,象征了政敌的失势;后一句写出了强劲的海风,暗喻了皇帝赦免诏书的到来。这两句诗既写出了眼前实景,又象征了当时的政局,是本诗中最好的一联,曾被东方树誉为“奇警”。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出处】北宋,苏轼《望海楼晚景五绝·横风吹雨入楼斜》。
【注释】①江海:这里指钱塘江浩阔如海。②时掣:不时闪过。掣,闪过,划过。 【今译】大雨过后,江潮迅速上涨,江面上浩阔如海一片青绿色;雨云未散,不时电光闪闪,好似条条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赏析】《横风吹雨入楼斜》是一首写景诗,是诗人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任杭州通判期间写的组诗《望海楼晚景五绝》中的第二首。诗中描写了望海楼傍晚时分暴风急雨,电闪雷鸣,转瞬又雨停云散、海阔天青的奇丽景象,表现了西湖夏季天气的变化迅速无常。
这两句诗描写了暴雨过后钱塘江的壮美景色。诗句运用“紫金蛇”的比喻描绘时隐时现的电光,形象而富有生气。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出处】北宋,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余生欲老海南村》。
【注释】①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②鹘:隼,一种凶猛的鸟,一般为灰褐色,捕食鼠、兔及鸟。③青山一发:青山犹如一丝细染发。 【今译】极目北望辽阔的天空和广漠的原野,展翅翱翔的黑色的鹘鸼鸟消逝在遥远的天边;天边地平线上露出的一丝青山起伏的远影,好像一根横放着的极细的发丝,那正是我思念的中原故乡。 【赏析】《余生欲老海南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是诗人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离开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之前写的诗篇《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抒发了诗人贬谪海南三年后意外获赦北归的深沉感慨和诗人思乡盼归的强
烈深情。这首诗以景写景,笔力雄放洒脱,情感炙热悠长,表现了诗人诗歌“请雄”的特色。
这两句诗通过描写遥远而渺茫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中原故乡的思念之情。诗句境界开阔,情景交融,特别是“青山一发是中原”一句,体物入微,造语奇崛。比喻新颖别致,曾被清人纪昀称赞为“神来之句”。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出处】北宋,苏轼《红梅》。
【注释】①小红:微红。②尚:还。③孤瘦:指梅枝干枯,梅花稀疏。④雪梅姿:指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姿态。
【今译】迟开的红梅故意扮作桃杏微红的颜色,却仍然得保持着孤高清瘦傲霜斗雪的风姿。 【赏析】《红梅》是一首咏物诗,是诗人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谪贬黄州期间写的。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红梅绚丽多姿的外形和它内在的丰美神韵与顽强心性,表现了诗人清高而不孤介,高尚而又襟怀坦荡的品行和操守。 这两句诗描写了红梅淡红的颜色和顽强的姿容,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不肯苟含于世俯仰于人的高尚品格。诗句绘形绘神,描写了红梅的美姿丰神,可谓摄红梅之魂,是诗人咏梅的名句,历来被认为是咏梅诗中的绝唱。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出处】北宋,苏轼《春夜》。
【注释】①春宵:春天的夜晚。宵,夜晚。②一刻:形容时间的短暂。古时以漏计时,分一昼夜为一百刻。③值:价值。④月有阴:指月亮有时被云层遮住。阴,阴影。 【今译】春天夜晚中的良辰美景十分宝贵令人珍惜,短暂的一刻就有千金的价值;这时,花儿散发着迷人的清香,月亮在云层间时隐时现,风景幽美怡人令人陶醉。 【赏析】《春夜》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写了春天夜晚景色的可爱与环境的宁静,表达了诗人珍惜良宵美景的愉快心情。这首诗意境丰富,笔副宽广,含蓄蕴藉,饱含着人事的欢欣与爱情的温馨,具有动人心神的艺术力量。
这两句诗描写了春夜景色的美好与舒适,指出了时光的短暂与珍贵,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切莫浪费大好时光。诗句诗意优美,声调协婉,是诗人的名句。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出处】北宋,苏轼《赠刘景文》。
【注释】①擎雨盖:形容荷叶像一把遮雨的伞盖。擎,举,向上托住。②残:凋残。③傲霜枝:在严霜之中傲然挺立的花枝。傲,轻视。
【今译】荷花落尽,已经没有了像遮雨的伞盖一样的荷花;菊花凋残,还有在严寒冰雪之中傲立不屈的花枝。 【赏析】《赠刘景义》是一首写景赠友诗,是诗人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任杭州知州时写给友人刘景文的。诗中通过荷、菊、橙、桔等花木的生长变化及其各具特色的形象,描写了色彩斑斓、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的初冬景象,赞颂了友人的品格和节操,表达了对友人的仰慕和勖勉。这首诗运用了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构思精妙,含意丰富,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别开生面,写景不写情,而深情自见,耐人寻味,是一首描写西湖秋末冬初自然景物并赠勉友人的
即景抒情名作。
这两句诗通过“荷尽”、“菊残”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并以“傲霜枝”赞美了菊花傲骨耐寒的丰姿。诗句准确地抓住了秋末冬初时节景物因季节而变换的特点,写景精美隽永,对仗精巧工稳,语意对比鲜明,造语形象精警,是诗人写景诗中的名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处】北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水光潋滟晴方好》。
【注释】①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被越王勾践送给吴王夫差做妃子,历来都将她看作是美女的典型。子,古时对女子也称子。②淡妆:淡雅素朴的装束。③浓抹:即浓妆,浓艳华丽的打扮。④总:都。⑤相宜:合适,恰到好处。 【今译】想要把西湖比作著名的美女西施,都是十分恰当的。 【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是一首写景诗,是诗人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正、二月间任杭州通判时所写的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中的一首。诗中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特点,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湖光山色的千变万化,并运用了生动的拟人化的比喻,赞美了西湖形神具备、栩栩如生的天然之美。这首诗描绘生动贴切,比喻新颖奇妙,在历代吟咏西湖景致的诗篇中算是最有特色的一首,成为古往今来赞美西湖风景的脍炙人口的佳作。清人王文浩曾称赞这首诗是咏西湖之名篇,认为是一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成功地描写了西湖景色的美丽动人。诗句想象新颖奇特,比喻空灵贴切,用美女西施比喻西湖,形神兼备,新奇生动,妙绝古今,堪称千古神来之笔。这两句诗中的有名的妙喻,恰到好处,把西湖的湖光山色写活了,成为了歌咏和赞美西湖的名句,博得了后人的万口传诵,西湖也因此获得了“西子湖”的美称。宋人武衍曾在《正月二日泛舟湖上》的诗中写道:“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把诗人的比喻赞誉为吟咏西湖的千古绝唱。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出处】北宋,苏轼《新城道中二首·东风知我欲山行》。
【注释】①野桃:山野间的桃花。②含笑:形容山桃花盛开的情态。③溪柳:溪水岸边的柳树。
【今译】低短的竹篱边,桃花含情绽放;清澈的小溪旁,垂柳随心漂拂。 【赏析】《东风知我欲山行》是一首写景诗,是诗人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春任杭州通判期间,出巡视察各属县,从富阳到新城的途中所写的《新城道中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中描绘了诗人沿途所见到的秀丽明媚的春光和山村繁忙的春耕景象,歌咏了春雨初晴后的山间美景和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表现了诗人的喜悦愉快的心情。这首诗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风格清新明快笔调生动轻灵,并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描写景物,景中含情,饶有情趣,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这两句诗描写了山村雨后清新秀丽的景色,充满了蓬勃生机和欢乐情绪,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得情景交融、意趣横生,用字也极其精练准确、巧妙传神,倍受后人欣赏,成为传诵的名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出处】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黑云翻墨未遮山》。
【注释】①翻墨:像翻腾的墨汁。这里形容云很黑。②未遮山:夏日的阵雨云,
尚未来得及把山遮住。③白雨:指暴雨。由于雨珠大击起的水花反光大,发亮,且显白色,故称白雨。④跳珠:形容雨点像跳动的珍珠。⑤乱入船:杂乱地溅落在船上。 【今译】黑黢黢的乌云像翻腾的墨汁滚滚而来,还没有来得及把那青山完全遮住;白亮亮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唰唰而落,狂乱地打在船板上溅起无数水花。 【赏析】《黑云翻墨未遮山》是一首描写西湖夏日急雨的诗篇,是诗人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任杭州通判期间,有一次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神奇美妙的湖光山色,后又到望湖楼上喝酒赏玩突遇风雨大作时所写的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中的第一首。诗中描写了西湖夏日突然暴雨急降、霎时又云散的奇妙景象,展现了六月里西湖风雨变换莫测的自然风光,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美河山热爱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运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气势雄壮,画面鲜明,比喻新颖活泼,写得开阔流畅,耐人寻味,是一首描摹自然、写景状物十分精彩的诗篇。
这两句诗描写了大自然雨前乌云翻滚、雨中白雨跳珠的壮美景色。诗句中运用“翻墨”和“跳珠”两个比喻,新鲜生动,形象贴切,同时“墨”、“翻”、“珠”、“跳”等词语也运用得准确传神,充满动感,将一场突然而至的暴雨描写得惟妙惟肖,神韵盎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是诗中的写景名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出处】北宋,苏轼《游金山寺》。
【注释】①靴文细:形容微风吹动下的水波像皮靴上的皱纹一样细。文,同“纹”,花纹。②断霞:天空中一片一片的晚霞。③鱼尾赤:形容红色晚霞如同鱼尾。 【今译】小风吹动着广阔的江面,江面泛起了皮靴细纹一样的波浪;一片片的晚霞铺在半空,晚霞的颜色好像鱼尾一样的红火。 【赏析】《游金山寺》是一首纪游诗,是诗人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七月离京赴任通判杭州,途径镇江,十一月初三日游金山寺,在金山上眺望长江胜景,并拜访宝觉、圆通二僧,当晚被留宿寺中而写的。诗中通过诗人游览金山寺的所见所感,描写了黄昏时金山寺的绚丽色彩和深夜江中的奇异景色,表现出了诗人浓烈真挚的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对宦官生活的厌倦和官场生涯的失意以及还乡归隐的决心。这首诗风格壮丽,气势纵横,结构谨严,笔力矫健,语言畅达,用韵奔放,是诗人七言古诗中的代表作。
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昏时夕阳晚照中瑰丽的江景。诗句中前一句描写江水,以“靴文”状江浪之细,后一句描写江天,以“鱼尾赤”绘晚霞之色,境界优美,色彩绚丽,是诗中的写景名句。这两句诗中的比喻新颖贴切,且信手拈来,将夕阳西下时的江景表现得历历如画,显示出了诗人作诗长于比喻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出处】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注释】①大江:长江。这里指长江的流水。②淘:冲洗,冲刷。③尽:全部,所有的。④千古:漫长遥远的古代。⑤风流人物:指古代既有文采,又有功业的优秀杰出的人物。风流,优秀杰出的。
【今译】长江江水浩浩荡荡日夜不停地向东奔流而去,那汹涌澎湃的波涛,千百年来冲刷走了无数优秀杰出的人物。 【赏析】《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是词人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游
览黄州城外的赤壁,有感于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豪情壮举,感叹于自己的老大无成,于是写了这首壮阔沉雄的词作。词中描绘了黄州赤壁的壮丽而雄奇的景色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英雄业绩与潇洒英姿,表现了词人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情赞颂与讴歌之情,抒发了词人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对英雄人物盛衰无常的慨叹以及对自己不能施展抱负而功业无成的苦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风格豪放雄健,气象宏阔壮丽,词意高妙清新,语言精警形象,景物描写气势磅礴,人物形象英气勃发,结构既有起伏变化又浑然一体,写景、记事、议论、抒情层次既鲜明清晰又和谐统一,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词人豪放风格与革新精神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也是北宋豪放派词的代表作及其标志,并被誉为宋金十大曲之一,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成为一首“新天下耳目”的堪称古今绝唱的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且它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后人常以“大江东去”、“酹江月”作为《念奴娇》词牌的代称。
这两句词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和“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凭吊千古英雄,叹惋其随着历史长河的奔流而消逝。词句把强烈的怀古之情融入眼前的景色之中,以大江的滚滚东去来比喻那流逝无情的时间洪流,既展示了广阔的历史空间,又标志出了深厚悠久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这两句词意境悲凉壮阔,气势澎湃雄浑,语言形象生动,读后令人精神为之振奋,是千古传诵不朽的名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出处】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注释】①穿空:直插天空。一作“崩云”。②拍岸:冲击着江岸。又作“裂岸”、“扑岸”。③千堆雪:比喻一层层的浪花。雪,比喻浪花。
【今译】陡峭错落的山石高高地插入天空,汹涌澎湃的浪涛猛烈地拍击着江岸,江流翻滚腾越卷起的浪花好像千堆白雪。 【赏析】这三句词从空间、平面两个角度描绘了黄州赤壁山川雄奇俏丽的壮丽景象。词句中前两局是工整的对偶句,描写了古战场的雄壮景色,令人惊心骇目,叹为观止;后一句景象奇伟,其中的“卷”字用得极好,它把波浪最美的形态就像卷一张白纸的样子表现出来了。这三句词虽仅十余字,却以高度浓缩的艺术手法,将雄奇险峻的黄州赤壁再现于纸上,把黄州赤壁的壮景写得有声有色,是词中最好的句子。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出处】北宋,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注释】①春色:这里代指杨花。②尘土:这里指杨花飘落尘埃,埋入土中。③流水:这里指杨花坠入流水中并随流水而去。
【今译】显示春色姿容的三分杨花,有二分已经化作尘土埋入地下,剩下的一分也坠入流水之中流得无影无踪。 【赏析】《似花还似非花》是一首咏杨花的词。词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花自开自落的寂寞景象和思妇离别念远的别绪离愁,表达了词人遭遇贬谪的抑郁之思和感时伤春的幽怨之情。这首词从虚处着笔,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把咏物和写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写得情调幽怨,声韵谐婉,出神入化,精妙绝伦,是词人婉约词的代表作,并成为咏物词中的极品,清人王国维也曾高度评价这首词为咏物词中写得“最工”的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