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师德的传承与创新-精品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14 8:54: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传统师德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师德是指历史上教师群体所体现的作为教师的职业品质和职业道德,以及在他们身上凝聚而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精神。它是教师群体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总和。它与时俱进,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特征。不同时代的教师就应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简言之,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的发展,既有时代性,又有传承性。在教育改革迅猛发展、教育创新已成为“热点”的今天,我们将怎样传承师德的优良传统?师德又如何创新?在传承和创新中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呢?现代师德的内涵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传统师德的传承内容

师德中的优良传统,尤其是那些闪光的精华,不仅是我们的宝贵遗产,而且为世人所瞩目,所敬仰。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尚努力在研究、学习其中的优秀部分,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又岂能妄自菲薄?教育者担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历史使命,传承师德优良传统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但长期以来,我们比较着重于传承原有的师德传统,这对于变化较慢的社会大体是可以适应的,而在知识、科技、经济、教育和社会变化不断加快、教师角色已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传承”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传承的方法也应随时代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在教育创新的大前提下,对师德优良传统的传承应是创新意

识下的传承。

中华传统师德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墨、法、道、佛诸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现代师德建设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主要应传承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注重自我修养,强调为人师表。中华民族传统师德注重教师个人修养,提倡道德理想,超越得失,淡泊名利,强调为人师表。 2.倡导以身作则,强调言传身教。传统师德十分重视教师的楷模作用和道德威信,强调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3.讲求学而不厌,强调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宝贵的品格,是一种崇高的修养和精神境界,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以品格的影响和熏陶。

4.重视爱护学生,强调无私无隐。爱护和关心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是传统师德的重要内容。 二、传统师德的现代更新

传统师德也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教师道德规范也是不断变化的,它对社会的适应性也不是无条件的。它要随着变化了的时代、社会、教育内容等等而进行更新。 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因为现代社会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人们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如何,也主要看其拥有创造性人才的多寡。因此,在知识经济悄然到来、现代经济技术基础发生革命性变革的今天,教育应把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作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应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放在首位。按照这样的教育价值观去审视传统师德,不难看出传统师德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师道的僵化信条,强调更多的是定型知识的传承,缺少对未知知识的创造,强调更多的是教者对学者的传、授、解,忽略了学习主体―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忽视了教师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职责。这在“为师”的职业要求和道德标准上有所反映。如孔子的“述而不作”,孟子的“言必称三代”,朱熹则认为,“是知圣门之学,别无要妙,彻头彻尾,只是一个敬字而已”。这些显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去甚远。教育的本质不仅是吸收、传承,还在于创造、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传授已有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引导他们去探索未知的科学真理,去尝试创造、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中国传统教育的封闭性一面是与创造性、开放性人才教育观不相适应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独尊儒术”为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儒家“六经”被奉为经典,人们只能在既成的思维框架中去思维。在教学内容上把古人的重要著述绝对地经典化,变成绝对权威,使得一般的教育对象或学子的学习只能囿于经学的有限范围;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育者“信而好古”,用“注释”的方法去阐明其思想;在师生关系上则表现为崇尚教师的权威等等。这些师德规范,表现为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缺乏与时代共鸣的内驱力,无益于开放性人才的培养,自然是21世纪的中国教育应尽力摒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