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改革原因及其发展简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2 13:30: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服饰改革原因及其发展简史

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的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

中国的服装一开始就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一同诞生和发展的,在与时代相符的纵向发展的道路上,走过了5000年的历史。随着改朝换代以及时间的推移,中国服装不断地出现新式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色。

那么中国服饰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服饰具体特色又是什么呢,请看如下表格: 原始社会 笼统式服装,有冠、靴、头饰、佩饰,以及簪发椎髻用的骨、石、玉笄等。 商周 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上衣下裳已分明,衣袖有大小,衣长出现长大宽博式样,衣领多作矩式曲折直。 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具有明确的等级制特点。明显地体现出当时统治阶级“礼”与“德”以及等级制的思想观念。 春秋战国 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赵武灵王时期推行胡服,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服饰用料的种类趋于多样化。服装的款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深衣”。为汉服基本款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服装色彩也有重大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服饰哲学观。 在服饰中体现出明显的民族融合趋势 秦汉 秦:男女服都是交领、右衽、衣袖窄小,衣缘及腰带多为彩织装饰,花纹精致。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袑”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 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南北朝时期,汉族穿著胡服(特点是紧身、圆领、开叉)成为时尚。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魏迁都洛阳后推行华化政策,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 隋唐 衣服多用丝绸,并经多种工艺处理。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女子衣着时兴襦裙,男子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 宋辽夏金元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宋朝的服装一改唐朝服饰旷达华贵,恢弘大气的特点,服装造型封闭,颜色严肃淡雅,色调趋于单一。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衣服材质以棉为主,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服饰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均有明显等级。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 明清 近现代 历史是社会的镜子,它完全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兴衰存亡,毫无保留地记载着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内的生活状况;而服装,也堪称历史的镜子。这面镜子是独特的,因为服饰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历代统治阶级所推行的服装服冠制度,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保持和发展着。虽然随着改朝换代以及时间的推移,中国服装不断地出现新式样,而且朝代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又不是截然无连续,而是一步一步地沿续与交错着向前发展。例如,古朴的秦汉服装,富丽的隋唐五代服装,高雅的宋装,堂皇的明装,华贵的清装,它们虽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但却显示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相互联系。那么中国服饰的发展究竟取决于什么呢?请看如下几点:

1.生产技术发展

生产技术的发展是决定服装样式,舒适程度,质量的基础。

远古社会时期,生产水平低下,工具落后。人们将兽骨打磨成针的形状,对兽皮进行缝制。衣服样式以贯头衣为主,大致用整幅织物拼合,不加裁剪而缝成,胴身无袖,贯头而着,衣长及膝。具体特点为粗糙,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御寒的需要,是现代衣物的雏形。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石器时期出现纺织技术,后来又制成铁质的针,可以根据人们的体型进行繁复的剪裁,样式日益繁杂。此时人们需求不在仅是御寒,而是追求没,以及个性的体现。

唐朝时期手工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 印染技术的发展,为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在客观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原料的发展

原料也是影响服装发展的的重要因素。

旧时期时期,人们开始用兽皮缝制衣物,粗糙,不舒服并且原料的获得是随机的。新时期时期,人们能够种麻,制造布帛。在公元前5000左右,出现丝绸,并不断地发展,在隋唐时期成为中上层百姓服饰的主要材质。并且随着丝绸的发

展,衣服的样式更加繁琐,颜色多样,花纹繁多。但下层百姓仍以麻制作衣物。明代,棉传入中国,得到人们的喜爱,迅速发展,成为百姓们衣物的主要材质。和丝绸一起开创了中国服饰的新纪元。

3.生活劳动的要求

生活劳动的需求对服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元朝时期,人们精通骑术,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因此人们的衣服款式大多是「质孙服」,较短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便于上下马。而另一具有代表性的的例子是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改革。南宋时期,人们的衣物以长袍,广袖为主,被中上层人士及广大的书生所喜爱。但广袖长袍不便于工作,有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赵武灵王推行了窄袖,及膝外衣,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4. 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作用

服饰流行的社会基础除取决于社会高度文明之外, 还会受到社会思潮的直接影响。因为服饰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唐建立以来, 高祖、太宗以儒学为主, 高宗薄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 武皇以佛教治国, 玄宗时则道教大炽等, 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立的文化新格局, 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 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思潮的多元化, 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唐代的文明包容了许多前朝不敢想、后代不敢为的活跃思想和社会氛围。

清朝末年,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即将崩溃之际,政治黑暗,经济衰弱,思想禁锢,中国社会在走下坡路,资本主义文明正处在迅速发展的上升阶段,迫切要求开辟海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西洋商品日渐输入中国,中国传统的民族服装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受欧洲现代文明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服装大大地简化了,同时中国社会中上层社会开始流行穿着西洋服装,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风气。 民国初年的女子,生活起了变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这种外来思潮的影响,纷纷走出闺房,奔向社会,投身于电影业、商业、手工艺业等。由于职业的要求,这些女性的改装换容就成了必然之事。受这些食物的影响,中国逐渐形成了旗袍、中山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衣物。

广泛的对外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服饰文化多民族性发展的过程。“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 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 异族风情的服饰, 影响了唐代汉族服饰的形象。唐代汉族服饰文化多民族性的特点诠释了和平时期各民族之间服饰文化的广泛交流, 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广为吸收使得唐代汉族服饰更具时代特色。

5.统治阶级以及政治制度的影响

政治制度对服装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服装的款式。在古代和近代服饰流行中, 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流向就是皇族、贵族为流行源, 向下进行逸散。因为, “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