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淀山湖伊恬园农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2 3:27: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上海淀山湖伊恬园农庄项目

一 、地块情况

淀山湖是上海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面积62平方公里,属于太湖流域,是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的源头,有“风吹芦苇倒,湖上渔舟飘,池塘荷花笑”的怡人景象。环湖散落着享誉盛名的朱家角古镇、上海大观园、东方绿舟、上海太阳岛、陈云纪念馆等5个国家AAAA级景区;有3个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有环湖步道、湿地公园、乡村旅游和度假村,观光和休闲设施齐全,古今气质交融。

淀山湖又称薛淀湖。在上海青浦县西,邻接江苏省。湖呈葫芦形,面积63平方公里,为杭州西湖的12倍,水深约2米,并与黄浦江、吴淞江相通,水产丰富。古代曾是陆地,秦、汉时沉陷为湖。湖中原有淀山,湖名即源于此。淀山上有三姑祠、鳌峰塔等景物。南宋后,因在湖畔围田,湖面渐小,淀山已在湖东2公里的陆地上。湖水碧澄如淀山湖镜,沿岸烟树迷茫,富有江南水乡风光。湖区面积60多平方公里,西接太湖,东连黄浦江,烟水迷蒙,碧波浩淼。临湖有“水上运动场”,是国际赛艇,及划艇训练和比赛的场所。船坞长5500米,可停泊赛艇200余艘。

著名的淀山湖旅游风景区,是中国八十年代新建的一处大型风景区,经过多年的扩建,现在已成为上海最大的旅游胜地。景区内建有运用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再现的红楼胜景大观园,在这160余亩的绿野上,仿古建筑成群,布局奇巧豪华,汇集了南北园林的特色。

随着旅游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淀山湖的东畔,又建起了水上运动场、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钓鱼俱乐部、游泳场、保龄球场、射击场等。在淀山湖的西畔,建成青少年野营基地。在淀山湖的南畔,将建国际水准的彩虹岛高级水上休闲度假区。在淀山湖旅游风景区的附近,新建跨世纪的太阳岛国际旅游度假区。在淀山湖风景区的边缘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6000年前的崧泽古文化遗址和福泉山古文化遗址,这是上海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聚居地。有丰富的古建筑,如唐代的青龙寺、青龙塔、泖塔,宋代的普济桥、万安桥,明代的报国寺、放生桥和清代的曲水园、万寿塔。还有江南水乡名镇朱家角、金泽。 1.1生态特征:

1

淀山湖属富营养湖类型,湖泊中氮、磷负荷过大是造成湖泊富有养化的主要因素,磷是淀山湖水污染 的主要因子,前5名的污染物为CODcr、Cu SS、硫化物和石油类;鱼类共45种,隶属于14科34属,以鲤科居多,计21属27种。其中大部分为栖息于静水水体、索饵越冬的定居性鱼类以及少量江海洄游、江湖洄游和半洄游鱼类,近30年来淀山湖鱼类数量呈减少趋势,与30年前资源相比,减少了40%。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该区沿长江的水利建设阻断了鱼类的洄游路线,二是淀山湖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的发展。淀山湖历年鱼产量变化较小,87~88 1.2形态描述

淀山湖属太湖流域,是以太湖为中心的蠂形洼地的组成部分,略呈菱形,呈东北~西南方向,南宽北窄,形似葫芦,其长度14.5公里,最大宽度8.1公里,平均宽度4.3公里,岸线长62.3公里,总面积445.87公里,多年在平均水位2.63米以下,为平原浅水湖;底质为淤泥质砂粘土及泥炭;淀山湖主要受纳太湖流域来水,出水经黄浦江流人长江口至东海,沿湖进出河流众多,总计59条,主要进水河有急水港、大朱库、白石矶,出水河有拦路港、西旺港、石塘。 1.3地理位置

淀山湖是天然淡水湖泊,简称庭湖。地处上海市西南角,青浦县朱家角的西部,位于北纬30°59′~31°16′,东经120°53′一121°17′。距上海币中心区(人民广场)60公里,离青浦县城18公里,西南连鼋荡,与江苏省吴江县毗邻。湖呈葫芦形,湖区大部分在青浦县境,西是商榻镇,北部一角属江苏省昆山市,有陈墓、周庄等镇,东有朱家角镇,湖面东西宽9公里,南北长18公里,环湖周长约35公里,面积62平方公里,相当于11个杭州西湖那么大。

北侧:用地范围北侧现状是锦祥路,即将动工建设一条连接周庄和同里的公路——同周路,将大大改善用地北侧的交通现状;北部现状有一处名为红霞村的村庄,呈楔形嵌入用地范围内;

南侧:用地范围南侧就是著名的淀山湖,拥有广阔的水面和开阔的视野;用地南部是两个保留相对比较完整的马援装村和动吗援庄以及两个比较完善的别墅区;

西侧:地块西侧是锦商公路,是现状级别最高的道路,是目前基地外围的主要交通干道;

东侧:地块东侧用一条景观大道,将农庄与东部的盛塘村等分隔开来。 1.4历史传说

2

淀山湖俊俏诡奇,到过淀山湖或想去的游客,对有关淀山湖由来的传奇说法,都非常感兴趣。淀山湖的由来,说法很多,传说还在20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下了一道圣旨,将10万囚徒遣此,强迫他们挖掘地表,以杀王气,挖掘成湖。当时的湖情,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为次溪,自湖东南出,谓之谷水。”据《吴郡图经》记载:“在县西北七十二里,有山居其中,湖之西曰淀山湖,南接三泖。”又谓“淀湖周,凡二百里,茫然一壑,不知孰为马腾湖孰为谷湖也”。至南宋时,淀山湖才为马腾湖、谷湖等相连而形成。可见那时的湖境宽阔,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俊俏诡奇,谁也无法估量湖的体积和规模。传说之二,此地原是一座古城,因地壳变动下沉而陷为湖。此说也不无道理。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淀山湖底打捞得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等400多件,有石刀、石矛、石铸、石犁、石纺轮;陶片有夹砂红陶、黑衣陶、印纹陶,还有龟版,战国钢铁等文物,可见淀山湖地区古代确有陆地,可能就是古由拳县地。这些传说,给淀山湖添上神奇的色彩。

根据科学的分析,由于“泻湖运动”,地壳发生褶皱运动,在江南古陆上就缓慢地孕育着当时的淀山湖。所谓“泻湖”,是指在6000年前,太湖平原由于受海潮侵蚀的影响,形成一个大海湾、随后受长江和钱塘江水的长期冲积,南北两大沙嘴不断增长,海湾才逐渐封闭而成泻湖。随着对泻湖研究工作的深人,有人还提出太湖湖群构造成因说,称太湖平原约在250万年前,因地层构造下沉而形成湖盆,随后为数十米厚的湖相沉积物充填,才逐步形成今天这样的大型湖体。初形成湖时,湖面甚广。据说秦代时陷为谷水。今距淀山湖2.5公里处的淀山,当时耸在湖中,可想见湖面比今天不知大几倍了。直到宋代以后,因海潮倒灌,水涝内积,泥沙淤塞,致使湖底淤泥不断受风浪侵蚀而搬迁、沉积,经历了一个由淤淀缩小湖面,而受风浪冲坍扩大湖面的变化过程。迄至清代中叶,湖面的宽广仅是宋时的十分之三,可见淀山湖的成湖历史是久远的,大致与太湖的成湖时间差不多。

淀山湖,亦俗称甜水湖。古时湖面宽阔,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里是岸,哪里是水。过湖船只顺风靠扯篷,逆风摇橹划桨。船工有时为了歇歇力,解个渴,就舀碗湖水喝。一碗水喝下肚,细细品味觉得原中有甜。久而久之,传来传去,过湖者往往随口叫甜水湖。

我们的伊恬园农庄地块位置就坐落在这水秀景美的淀山湖区域,总的占地面积为5167.76亩,其中陆地面积为3334.20亩,水域面积为1833.56亩,伊恬园农庄行政区划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的昆山市,毗邻上海,在“大长三角”区域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