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3:50: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景而难以理解,用意译法就能确切地表达原意。When Greek meets Greek ,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两雄相争,其斗必烈。若直译为“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外国读者会误认为希腊人非常好斗。一般来说,不宜用含有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习语去套译英语习语,同样也应尽量避免让西方的地名或人名出现在汉语习语中,而应对习语中的专有名词作相应的变通,以利于译语读者对习语的理解和接受。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读者会不明白,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若译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则更为形象生动,还有例如:as easy as pie“易如反掌”;be wise after the event“事后诸葛亮”;Each has its own merits“各有千秋”;Still water runs deep.“大智若愚”;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re hatched.“夜长梦多”等

我们知道“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汉语“望子成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可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又如英语习语a cat on hot bricks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痛苦而狼狈,这个情景和汉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狈”,翻译时更换了形象,更利于读者的理解。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不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如Achilles’ 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的弱点”更恰当。

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以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活”。

同类的例子还有fight like cat and dog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虽保留了原文的形象,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 but we fight like cat and dog可译为:“我们常吵吵闹闹,但仍很相爱。”

3. 音译兼加注法

添加解释性文字既可保持原文特殊的语言形式,也可以通过恰当文字说明译文,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是一种形、义并用,简洁而直接的变通方式。例如汉语中有许多概念化的人名,由于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不妨采用人名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处理。如“班门弄斧”译为: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其中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属于增译文字。鲁班在中国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词,但英语读者却不一定知道。在中国鲁班是木匠的鼻祖,加了注释性文字后,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英语中也有一个近似说法: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如果选择此说法加以翻译,那么原语的文化色彩则荡然无存。 4、代换法

英汉语言中有些词的形象意义不同,但其文化内涵及交际意义是一样的或相近的。为了不使译文较之原作逊色,译者在翻译时常常使用代换法来克服这些障碍。例如:在文学语言中,形象比喻比比皆是,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同一比喻在不同的语言中往往使用不同的喻体。应根据各自民族文化特点,在翻译时运用替换原喻体的方法,使其做到形不似而神似,殊途而同归。下面仅以带动物喻体的英语习语与汉语翻译作一比较。指狮为虎:a lion in the way译为“拦路虎;”beard the lion译为“虎口拔牙;”as majestic as a lion译为“虎虎生威;”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b译为“虎头蛇尾。 指鹅为鸡:goose flesh译为“鸡皮疙瘩;”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译为“杀鸡取卵。”指鸡(鸽、兔)为鼠:chicken-hearted, pigeon-hearted 和 as scared as a rabbit均可译为“胆小如鼠。 指鸭为鱼:like a duck to water译为‘如鱼得水’。指虎为龙:the “four tigers” of Asia为“亚洲‘四小龙’”。指猫为蚁like a cat on hot bricks译为“热锅上的蚂蚁。”指鼠为鸡:like a drowned rat译为“象只落汤鸡。”指羊为马:black sheep译为 “害群之马。”指鱼为牛:drink like a fish译为“牛饮。”由此可见,一般习语都具有比喻意义,并能让人产生联想,但这种比喻和联想是由各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社会状况决定的。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对同一概念,英汉用不同的动物作比喻,而对同一动物,英汉民族又有着不同的联想。

又如,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壮大。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like mushroom”(象蘑菇一样)。因为英国不出产竹子,连bamboo

也是舶来品,当然不可能用竹笋来作为喻体了。另外,汉语中的“画蛇添足”与“paint the lily”在表达“多此一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蛇本无足,添足反而不能成其为蛇。而在西方人心目中“lily”(百合花)是洁白与贞洁的象征,所以为百合花涂脂抹粉自然被认为是多此一举、徒劳无功之事。由此可见,英汉两种语言有一部分习语可以互相借用、替代。 谚语中更可见英汉文化转换之奇妙。如: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生米煮成熟饭;木已成舟。 (牛奶为西餐的象征,转换成汉语时应变成米饭,符合汉民族的饮食习惯。)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捷足先登。(这里把鸟替换了。)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出头日,万物都有兴旺期。 (狗为西方文化中的宠物,出现频率极高。而在中国人心目中,狗却是个卑微的动物。翻译时适度变通才便于接受。此译文前后两句对仗工整,符合中国人喜好平衡的心理。) 5、其它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属“貌合神离”,字面意义相同,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相去甚远,不能互译。如laugh off one's head和“笑掉大牙”,前者指to laugh in an extreme may,or beyond reasonable limits.而汉语“笑掉大牙”却是“看笑话”的意思。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和“令人发指”,前者含义是看到或听到某些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而后者的意思为“令人非常愤怒”。

总说起来,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 ,翻译好英汉习语,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异域的风俗习惯、民族色彩以及宗教信仰。准确理解习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含义,把握好正确的翻译方法,这是译好习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Idiomatic English[M], 1983

2.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论文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3. 陈安定 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0 4. 陈文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