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复习参考资料1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4:03: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 o选择填空题

1、

输电交流电压一般分为高压(35~220kV)、超高压(330~1000kV)、和特高压(1000kV及以上)。高压直流通常指的是±600kV及以下的直流输电电压,±600kV以上的则称特高压直流。

2、

高电压气设备中的绝缘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及其他复合介质。气体

成为在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绝缘介质,且在击穿后有完全的绝缘自恢复特性。

3、 4、 5、

电离方式分为热电离、光电离和碰撞电离。 电晕属于极不均匀场的自持放电。

极性效应:不同极性的高场强电极的电晕起始电压的不同以及间隙击穿

电压的不同。

6、

棒正极空中电子数减少,棒负极空中电子数增多。高空中电子数的多少,

决定了碰撞电离的强弱。当棒具有负极性时,容易发生电晕放电。

7、

伏秒特性:一般用间隙上出现的电压最大值和间隙击穿时间的关系曲线

来表示间隙的冲击绝缘特性。

8、

高度纯净去液体电介质的电击穿理论:碰撞电离开始作为击穿条件;电

子崩发展至一定大小为击穿条件。

9、

气泡击穿理论:热化气击穿;电离化气击穿。

10、 工程纯液体电介质的杂质击穿:水分的影响;固体杂质的影响。 11、 电介质的电气特性的主要参数:电导率γ(或绝缘电阻率ρ)、介电常数

ε、介质损耗角正切值tanδ和击穿电场强度Eb。

12、 玻璃的介质损耗可以认为只要由三部分在组成:电导损耗、松弛损耗和

结构损耗。

13、 对固体电介质表面电导率的影响因素:电介质表面吸附的水膜;电介质

的分子结构;电介质表面清洁度。

14、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中,有热击穿,电击穿和不均匀介质电介质的击穿。

15、 边缘效应的消除方法:一是将电极试样系统做成一定的尺寸和形状,一

般采用把试样制作凹面状;二是选用适当的煤质,使在固体电解质击穿之前煤质中所分配到的电场度低于其击穿值。

16、 边缘效应:因电极边缘煤质放电而引起固体电解质在电极边缘处较低电

压下击穿的现象。

17、 绝缘缺陷可分为集中性缺陷和分散性缺陷。

18、 测量绝缘电阻能发现下列缺陷:总体质量欠佳;绝缘介质受潮;两极间.

有贯穿性的导电通道;绝缘介质表面情况不良。

19、 测量绝缘电阻不能发现下列缺陷:绝缘介质中的局部缺陷,如非贯穿性..

的局部损伤、含有气泡、分层脱开等;

20、 tanδ可判断绝缘介质是否受潮、含有气泡及老化的程度。

21、 波在传播中的衰变与畸变:当线路满足条件(R0/G0=L0/C0),波在线路

中传播只有衰减,不会变形;。

22、 少雷区:平均年雷暴日数不超过15的地区,如西北地区。中雷区:平均

年雷暴日数超过15但不超过40的地区,如长江流域。多雷区:平均年雷暴日数超过40但不超过90的地区,如华南大部分地区。雷电活动特殊强烈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90的地区及根据运行经验雷害特别严重的地区,如海南岛和雷州半岛。

23、 雷电过电压的形成:直击雷过电压;感应雷过电压。 24、 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指标:耐雷水平值、雷击跳闸率。

25、 接触电压:当人触及漏电外壳,加于人手脚之间的电压;跨步电压:当

人在分布电位区域内跨开一步,两脚间(水平距离0.8米)的电位差。

26、 目前,110kV及以上电网大多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运行方式;我国

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配电网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方式。

27、 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主要由停电次数及停电时间来衡量。

28、 绝缘配合的基本方法:多级配合、惯用法、统计法和简化统计法。 29、 确定输电线路的绝缘水平主要指确定绝缘子串的片数和线路绝缘的空气

间隙。

30、 末端开路时的折反射;由于末端反射在反射波所到之处电压提高1倍电

流为0.

31、 末端短路时的折反射 ;由于末端的反射在反射波所到之处电流提高1

倍电压为0.

32、 避雷针、避雷线用于防止直击雷过电压, 避雷器用于防止沿输电线路侵

入变电所的感应雷过电压

33、 接地按用途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

二、简答题

1、带电质点的消失

答:(1)、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 (2)、带电质点的扩散 (3)、带电质点的复合

2、电晕现象的形成条件、其抑制措施和其危害、利用

答:(1)、形成条件:极不均匀场强达到一定值;电压升高到一定值;小曲率半径;空气气隙未完全击穿。

(2)、抑制措施:减少场强、结构和尺寸、分裂导线。 (3)、危害:能量损耗、环境污染、电磁干扰等。

(4)、利用:净化工业废气的静电除尘器,净化水的臭氧发生器,静电喷涂。 3、提高气体击穿电压的措施 答:(1)、电极形状的改进

(2)、空间电荷对原电场的畸变作用 (3)、极不均匀场中屏障的采用 (4)、提高气体压力的作用

(5)、高真空和高电气强度气体SF6的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