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简答题复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0:22: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简答题

1、 简述进口配额和等效的进口关税存在的差别。 1、进口配额不给政府带来财政收入,关税会给政府带来财政收入;2、对于给定的进口配额,当需求增加时,会比等效的进口关税导致更高的国内价格和更多的国内生产量;而对于给定的进口关税,当需求增加时,会比等效的进口配额导致更高的消费量和进口量,而对国内价格和国内生产量的影响较小。3、进口配额对实施配额管制的国家的国内市场结构有重要的影响。进口配额能将潜在的垄断转化成现实的垄断,使得国内工业能完全消除国外产业的竞争。4、在关税的情况下,要想将进口量限制在一个愿望的水平上,就必须清楚地知道国内进口替代商品的供求弹性,而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在进口配额的情况下,则一定能将某种商品的进口限制在愿望的水平上(即配额的水平上)。(共4点,每点2分) 2、 简述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说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二者的主要区别。 要素禀赋论: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简而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该定理认为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或称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H-O定理又常被称为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3分)

比较优势说: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的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这是有比较劣势的商品。)(3分) 二者区别:要素禀赋论从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出发来解释国际贸易,而比较优势论则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2分) 3、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

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每点4分)

贸易创造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净利益。

贸易转移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外设立统一的关税壁垒,使一些成员国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无法购买非同盟国生产的价格更低廉的商品,只能转向同盟内的高价产品,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损失。

4、作图说明大国征收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 Price, P

S 消费者损失(a + b + c + d) 生产者所得 (a) 政府收入(c + e)

Pt Pw P*w Q1 Q2 Q3 Q4 D Quantity, Q

a b c e d t 5、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1、 偶然性因素;2、周期性因素:国际间各国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不同造成的失衡3、结构性因素:一国经济结构失衡造成的失衡,分为产品供求失衡和要素价格失衡。4、货币性因素:由于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变动造成的失衡。5、外汇投机和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共5点,每点1.6分) 6、 简述H-O理论的前提假设。

1、贸易中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种商品(X与Y),两种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两国在生产中都使用相同的技术。2、在两个国家中,商品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3、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两国需求偏好相同。4、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与两种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6、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7、两国资源均得到充分利用。8、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共8点,每点1分)

7、 简述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造成的影响。 长期内: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4分)

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加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利息、地租、工资)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即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这样一来,国际贸易就成为了国际要素流动的替代品。 短期内:特定要素模型(4分)

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8、 简述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允许差异产品存在,原来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 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即消费者希望供选择的消费商品种类越多越好; 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假设市场可自由进入,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随之确定。(共5点,每点1.6分) 9、简述造成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1、 国际收支差额:顺差国的货币需求↑;2、相对通货膨胀率:贬值;3、相对经济增长率:视力量对比而定;4、相对利率:国际游资流向利润高的地方;5、外汇市场干预:中央银行买卖外汇;6、市场预期心理:Sixth Sense;7、国际储备:储备多,汇率↑。(共7点,每点1分,简单说明1分)

10、作图说明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 Price, Ps Pw P*w a b f c e S d g S 消费者损失(a + b) 生产者所得 (a+b+c) 政府成本(b+c +d+ e+f+g)

D Q3 Q1 Q2 Q4 Quantity,

11、简述绝对优势说和比较优势说的主要内容。

绝对优势说:当一国与另一国相比较,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则该国应当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换取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从而从贸易中获利。(4分)

比较优势说: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的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这是有比较劣势的商品。)(4分) 12、什么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国际贸易是如何使得两国要素价格出现均等的?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加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利息、地租、工资)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即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这样一来,国际贸易就成为了国际要素流动的替代品。(3分)

均等化过程:假设有A、B两国, A国劳动力资源丰裕,但缺少资本,故工资较低,而利息率较高;B国资本丰裕,但缺乏劳动,故利息率相对较低,而工资较高。根据要素禀赋理论。A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B国应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经过分工和贸易后,各国经常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生产和出口,从而使这类要素价格日趋上涨;同时,由于各自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外国商品,将使本国这类要素的价格不断下降。这样,就会使A国的劳动工资不断上升,资本利率不断下降, B国的资本利率不断上升,工资不断下降,以致于逐渐拉平两国在国际贸易前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使之均等化。(5分)

1 3、简述技术差距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差距模型:认为贸易国之间技术差异的存在是解释某类贸易发生的原因。工业化国家之间贸易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新产品和新工序的引进。这使得发明厂商和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暂时处于垄断地位。这种暂时垄断地位通常是建立在为鼓励发明创造而授予的专利或版权基础之上的。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一段时间内便存在着贸易的机会和可能了。(4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弗农在1966年推出。这是对技术差距模型的总结与扩展。根据这一模型,当一种新产品刚刚诞生时,其生产往往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当这种产品成熟并广为大众接受时,它就变得标准化了,就可以用大规模生产技术和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进行生产了。因此,对于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从最早引入它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不发达国家。这一过程通常都伴随着发明国家向劳动力便宜的国家的直接投资。(4分) 14、简述国际收支状况的含义与经济分析。 国际收支状况的含义:(3分)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本国居民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经济分析:

(1) 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分) (2) 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1分) (3) 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能力;(1分) (4) 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1分) (5) 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1分) 1 5、试比较国际金币本位制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区别?

金币本位制: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决定;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必须在黄金准备的基础上发行货币。(4分) 金汇兑本位制: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成黄金或金币。 将本国货币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和黄金作为储备金。通过自由买卖外汇维护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实际上是一种“钉住汇率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