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4:31: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08-2009学年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狩猎(shóu) 瓜熟蒂落(dì) 赡养(shàn) ...

B.桎梏(gù) .C.哺育(bǔ) .D.面颊(jiá) .

戛然而止(jiá) 角逐(jué) ..

煞费苦心(shà) 粗犷(kuàng) ..怙恶不悛(quān) 造诣(yì) ..

( )

虚与委蛇(yí) .提纲挈领(qiè) .断壁残垣(yuán) .

叱咤风云(chà)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惊蛰 涸泽而渔 气喘吁吁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缱绻 混为一谈 欢呼雀跃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C.脉搏 期期艾艾 鸠占鹊巢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D.蜜饯 摧人泪下 恰如其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近年来,高速公路以及一般公路的收费问题,广为社会舆论所诟病。 ..

B.陈凯歌执导的华语传记巨片《梅兰芳》,在长达7个多月的拍摄后,已于2月底正式杀青。 ..C.他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却苦口婆心地教了孩子们....许多思考问题的方法。

D.该人的名字我从没听说过,不知他何时被选为代表,问同街区的人,也都一个个成了丈二的和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人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一些事情。

B.连续几个春节期间的暖冬效应,让我们徜徉在四季不分的温顺的阳光底下,逐渐学会了安逸和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

C.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时自带的食品、矿泉水、方便面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很多队员出现拉肚子、发烧等症状。

D.要顺利完成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规范的一项是 ( )

A.“看到圣火递交到我们中国人的手中,我打内心激动。”《三国演义》关羽扮演者陆树铭说,“在这圣洁的奥林匹克圣火面前,我感受最深刻的一点是——祖国,我为你骄傲。”

B.我的心思却不在挖野菜上,而是借挖野菜之机享受春光的明媚:一会儿采野花;一会儿扑蝴蝶;一会儿追飞鸟。

C.这场在德国掀起的“查税风暴”已开始刮向法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纷纷自行或联合起来对逃税行为展开调查。

D.其中最使人扼腕的是,许多名园里的木制联匾不见了(石刻却大抵幸存,因为搬起来较为困难),至今没有很好地恢复。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 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6.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8.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 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本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始数岁,未学也 始:开始 .

B.又以亲戚故,甚狎 .C.察其意甚恨 .D.说大人,则藐之 .

狎:亲近 恨:遗憾 藐:轻视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B.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C.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D.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