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9 王安石 桂枝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9 21:06: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9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初肃( ) 澄江( ) 如簇( ) ...去棹( ) 斜矗( ) 鹭起( ) ...漫嗟( ) 衰草( ) 凝绿( ) ...

【答案】 sù chénɡ cù zhào chù lù jiē shuāi nínɡ 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

(1)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征帆去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彩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星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聚积。 (2)旧都城。 (3)来往船只。 (4)华美的船。 (5)倒映着星空的长江。 第3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 (1)______________,翠峰如簇。 (2)______________,背西风酒旗斜矗。 (3)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_。 (4)至今商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千里澄江似练 (2)征帆去棹残阳里 (3)但寒烟衰草凝绿 (4)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作者名片] 姓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简历 富国强兵的政策。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卒谥文。 有一次苏东坡乘船经过金陵,王安石特地骑着驴子,穿着粗布服到江边去迎接。苏东坡也不冠而敬揖,曰:“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说:“礼轶事 岂为我辈设哉!”既而两人说佛吟诗,王安石还邀请苏东坡同游钟山,并各自赋诗纪游。可见两个人政见虽不同,但私交和诗文之谊还是非常深厚的。后来苏轼逢人称赞:“不知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其散文文风峭刻,政治色彩浓厚。诗歌瘦硬清峻,意新语奇,多有名章妙句作品 传世,写景小诗尤为出色。词作不多,而“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词风清新爽朗亦间有婉约之作。有《临川先生文集》。 评价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文体常识] 《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

据毛先舒《填词名解》记载,《桂枝香》这个词牌名出自唐朝人裴思谦。裴思谦到长安参加殿试后,和同伴们到风月场所的平康里嫖宿时,有黄门来报喜说他高中状元。裴思谦一手抱着美人,一手拿着状元证书,高兴得不知东西南北了。第二天清晨,诗性大发,赋诗一首:“银斜背解鸣珰,小语低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桂枝香》这个词牌名便是来源于此。但《桂枝香》的取意,还是与古老的月中桂树天外香的传说有关。

[探究——精研文本]

【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做江宁知府时。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使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因此,当他登上金陵高处,面对江山胜迹,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通过描写金陵壮丽的景色,而引发怀古伤今之情。反映了作者对于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王安石作为一个进步政治家的那种清醒头脑。

【文本深读】

1.开篇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与众不同,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充满六朝兴衰悲剧气息的金陵故都城头,在伤感情绪十足的晚秋季节,词人登临送目,所感到的不是满地肃杀之气,而是一派生机勃勃;不是一片萧瑟衰败,而是高远明丽。这里没有一丝的颓废印象,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词人笔下的暮秋景象所以异于一般,正是词人精神与众不同的表现。

2.“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一句情景是怎样结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景物的核心是残阳和西风。落日和秋风向来是悲哀的景色,但是词人却在悲哀的景色中写出不悲哀的词意。“征帆”“残阳”,字面的重点是征帆,感情的重点是残阳。这里把残阳和征帆联系起来,残阳送征帆,征帆引残阳。大自然即将消逝的美景,人生即将开始的征途,落日的余晖,征帆的远影,笼罩着一层蓬勃不息、斗志方酣的气氛,没有一丝暮气的伤感颓废的哀愁。

3.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上片写词人登临送目所见的金陵秋景。词人通过对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白鹭等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山河图。寄寓了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而“晚秋”“残阳”“西风”等意象又给人以冷落、萧条的感觉,包含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为下面的抒情创造气氛。

词的下片怀古、抒情。借凭吊六朝遗迹,讽喻当朝统治者不知吸取历史教训,表达了词人的忧国之情。

【名句鉴赏】

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鉴赏】 先写远景,用的是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方法。千里长江好像一条洁白的绸带,山峦耸翠,似在亲密地簇拥着。词人巧妙利用了由远观而造成的错觉,在动与不动之间,给人以新奇、真切感,且又气势宏大,和下片的追古遥相呼应,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

2.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鉴赏】 这是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词人用“至今”和“时时”强调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空空的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加以改革,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拓展——边读边悟]

课内素材

王安石吃菜

王安石做参知政事时,朋友给他家里送了一块鹿肉,说是因为他特别爱吃鹿肉。王夫人听说后,觉得奇怪,说:“他从来不挑饭菜,你怎么知道他爱吃鹿肉呢?”朋友回答说:“他上次吃饭,只把一盘鹿肉吃光,别的菜却全剩下来了。”夫人又问,他吃饭时,鹿肉放在什么地方。朋友说:“在离他筷子最近的地方。”夫人说:“这就对了,他的习惯不过是专拣离自己筷子近的菜吃罢了,别的菜动都不动。”这说明王安石虽居高官,心却没用在吃上,他在推动改革上不遗余力,力求尽善尽美,在饭菜上却凑合了事,能吃饱就行,这样节俭自律的改革家当是人民福音,多多益善。但从吃菜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缺乏变通,固执己见,结果被人称为“拗相公”,也为改革失败埋下伏笔。

【应用角度】 “变通”“习惯”“心无旁骛”“成功与失败”等。 美文悦读

王安石之死

不管王安石怎样耻以文士自名,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成就彪炳千秋。小时候我就熟读他的诗文,比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现在的少年人谁不伴着这些诗长大?

文以载道的传统,培养和浇灌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心和责任感。中国古代,很少有蜷曲于象牙之塔、不问现实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关心现实,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因此,他们对现实往往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在对现实的批判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依恋,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屈原放逐而有《离骚》,尽管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却又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