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52: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惯一致。而Vita 3D Master比色板的比色顺序为:明度、饱和度、色调,与Munsell表色系统推荐的比色顺序一致,就此点而言,比其它比色板更科学。临床使用的比色板还有Ivoclar Chromascop等。Chromascop比色板分为100、200、300、400、500五组,分别代表白、黄、浅棕、灰、深棕色。
总结目前各比色板共同面临的问题有:与需模拟的800多种天然牙颜色相比,各比色板比色片的数量远远不够;比色片的瓷层厚度与修复体的瓷层厚度相差较大;比色片没有金属基底层,金瓷修复体与对应比色片的颜色存在差异;不同厂家的瓷粉和比色板缺少统一标准,同一厂家生产的比色板之间也可能存在颜色差异;牙科医生之间对颜色的主观感觉不同,比色结果缺乏稳定性;不能将结果转换成CIE L*a*b*值;根据外国人牙齿颜色特点研制的比色板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人等。 2. 仪器法测色
使用仪器测量天然牙的颜色,可减少同色异谱现象的发生,能在比色、配色的同时得到更精确的颜色范围。20 世纪30 年代,Hardy 制作了自动记录式反射率分光光度计。1981 年,Macentee 和Lakowski用分光光度计进行了口内活体前牙颜色的测量,其结果通过计算机将转化为三刺激值;1985 年,Goodkind等用光纤饱和度扫描测色仪(Chromascan fiberoptic colorimeter)对100颗离体牙的颜色进行了测量,其结果与分光光度计的测量结果相近。1987年Goodkind等用光纤饱和度扫描测色仪测量了2830颗口内活体前牙颜色。Ishikawa等在1992年到1994 年的系列研究中,提出计算机比色(computer color matching,CCM)的概念,将分光光度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了金瓷修复体的配色和选色,并尝试将CCM技术运用到牙科临床中。日本学者通过将自行开发的测色仪和计算机相连,以在体牙为测色对象,根据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不但可完成测色、配色,还可选出瓷粉配方,根据配方制作的修复体与对应的天然牙具有很好的颜色匹配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逐渐有很多公司推出了可在临床应用的电脑比色仪。CCM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理论是Kubelka-Munk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的CCM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反射光谱匹配和三刺激值匹配。
可用于牙齿颜色测量的仪器有:分光光度计(spectrophotometer),色度计(colorimeter)和RGB装置。其中分光光度计和色度计最常用。分光光度计通过
多个传感器测定物体表面反射光线各波长的反射率,记录反射率值的同时,将反射率曲线化,获得被测物体表面的分光光度曲线,每一条分光光度曲线表达一种颜色。分光光度计复杂且昂贵,很难对在体牙进行测量,而限制了其应用。色度计使用3个与人眼具有大致相同光谱反应度的传感器测定物体红、绿、蓝三原色含量,获得XYZ三刺激值或L*a*b*值。色度计的设计难度较大,如若制作不当,则与分光光度计相比精确度低。色度计在体内外对天然牙颜色测量时,其结果的可重复性较好。RGB装置的核心是CCD或CMOS感光元件,可将照射到其上的光线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通过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获得RGB数据,并可通过图像处理器以特定格式的图像储存。RGB装置不是测量设备,其获得的色彩信息不一定准确,可为技师提供参考,不能作为牙齿颜色的标准。
随着技术的发展,CCM已逐步从理论过渡到临床,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可供临床使用的比色仪。根据其原理,属于分光光度计的有SpectroShade(MHT,瑞士)、Easyshade(Vita Zahnfabrik,德国)、Shadepilot(DeguDent GmbH,德国)、Crystaleye(Olympus,日本)等;属于色度计的有ShadeEye NCC(Shofu Inc,日本)、ShadeVision(X-Rite Inc,美国)、Digital Shade Giude(Reith,德国)等;属于RGB装置的有ShadeScan(Cynovad,加拿大),ikam(DCM,英国)等。各比色仪的测色方式可分为点测(spot measurement,SM)和全牙面测量(complete-tooth measurement,CTM)。Vita Easyshade为SM装置,既可对天然牙的颜色进行测量,也可核对修复体的颜色,结果可表示为Vita 3D Master和Vita Classical比色板色度。ShadeEye NCC也是SM装置,由便携式测量装置、微电脑和打印机三部分组成,其测得的牙齿颜色信息,可通过红外线传递给打印机,打印出匹配的瓷粉配方。Shadepilot为CTM装置,在LED分光光度计上连有数码摄像装置,拍摄全牙面照片,同时获得牙色信息。这三种比色仪测色时均可获得牙齿颜色的L*a*b*值。
Kim-Pusateri 等提出以比色板为比色对象,来比对比色仪测色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他们使用ShadeScan对Vita Classical、Vita 3D Master、Chromascop比色板进行比色,结果显示,该比色仪对不同比色板测色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均存在差异,说明ShadeScan的测色性能与所选用的比色系统有关。随后,他们以同样的方法比较了SpectroShade、ShadeVision、Vita Easyshade、ShadeScan四种比色仪
测色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果四种比色仪的准确性彼此间存在显著差异(67%~93%),稳定性较接近,除了ShadeScan的稳定性低于90%,其余三种比色仪测色的稳定性均超过96%。四种比色仪中只有Vita Easyshade测色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均超过90%。
Lagouvardos等使用Vita Easyshade和ShadeEye NCC测量了31颗被拔除的前牙的颜色,对每颗牙各比色仪均前后测量两次,结果两种仪器测得的L*a*b*值和Vita色调的重复性均较高,但Vita Easyshade测得的L*a*b*值均显著高于ShadeEye NCC,且对于同一颗牙两种仪器所显示的Vita色调存在不一致的现象。结果表明,这两种比色仪比色结果的可靠性与所选用的比色系统有关,Vita Classical比色系统的可靠性要高于Vita 3D Master。
Fani等比较了视觉比色与仪器测色的准确性,分别用Vita Classical、Vita 3D Master、Chromascop比色板和SpectroShade比色仪对54例被测者的中切牙进行比色,结果视觉比色和SpectroShade比色时Vita Classical比色系统的一致性均高于另两种比色系统,约有47%的测试中,SpectroShade比色的准确性高于视觉法。Da Silva等通过比较依据Crystaleye和视觉法比色结果制作的烤瓷冠与对应天然牙之间的色差,发现仪器组的色差显著小于视觉组,认为Crystaleye比色优于视觉法。但是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具有不同的结果。Okubo等以Vita Classical比色板为比色对象对ColortronII(色度计)和视觉法比色进行比较,认为两种方法比色的准确性没有显著区别。Hugo等以在体牙为测色对象,比较了SpectroShade、ShadeVision、Digital Shade Guide DSG4三种比色仪与三名测试者视觉法比色的一致性,结果三种比色仪之间测色的一致性明显低于三名测试者之间视觉比色的一致性,比色仪与视觉比色两两间的一致性分别为28.6%和40.2%,比色仪三者间的一致性仅为9.9%,而测试者三者间的一致性为36.7%,全部六组间的一致性仅有3.3%,因此他们认为对天然牙的测色比色仪还不能完全反映人视觉的感知。国内学者以比色片为比色对象对ShadeEye NCC和视觉法比色进行评估,认为二者比色的准确性相当。Fondriest认为视觉法比色难以描述天然牙具有的特殊的色斑、色带、透明度和形态等信息。一些比色仪器具有数码摄像功能,可拍摄全牙面照片,从而将完整的天然牙色彩信息传递给技师。
综上所述,比色仪测色同样也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比色仪的系统设计、
测色方式、测色原理、颜色转换的方法和选用的比色系统等有关。如测量探头的末端为平面型的比色仪被设计为测量平整的表面,但是天然牙的表面存在各种弧度变化并不是平整的,其缺陷是存在显著的边缘丢失效应,因此测量时会产生误差。牙齿的颜色从切端到龈端存在一定范围的变化,在使用测色方式为点测的比色仪时,难以保证测量点相同,不同的测量点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在使用测色方式为全牙面测量的比色仪时,很难保证测量窗口与牙齿唇面所构成的角度相同,从而导致光源照射角度的不一致。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各比色仪测色准确性及可靠性的降低。对在体牙进行测量时,唾液会改变牙面对光的反射率,菌斑因其自身具有的颜色特性会影响牙面的光泽,从而影响测色结果。此外,牙齿不规则的表面和半透性,比色系统在牙色空间的不合理分布,也会导致比色仪产生系统误差。目前比色仪受到临床视觉比色所用比色板的限制,其在临床应用时输出的色调仍为临床常用比色板的色调,将来应该为比色仪设计更加丰富合理的色调系统,可增加更多的色调,并开发相应的瓷粉,这可能是比色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此外,一些学者还研究了数码摄影技术在牙科临床的应用。刘峰等评价了数码摄影在瓷修复比色中的应用,认为在个别前牙的美学修复中数码摄影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修复效果的满意度,可提高修复体仿真美学效果,如颜色分布、切端半透明性、表面形态结构及个性特征等,但是在临床中仍需要其他手段协助共同完成牙齿基础颜色信息的准确捕捉和描述。葛起敏等[63]探讨了数码相机应用于牙科测色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与测色仪器比较,认为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数码相机测牙齿颜色的稳定性与测色仪器基本一致。张克梅等以Vita 3D Master比色板为研究对象,在一定拍摄条件下,用数码相机对比色片拍照,获得的数码图像使用Photoshop CS3软件调整后读取比色片中1/3的色度值,根据色差公式计算并筛选获得比色结果,并与目测法和色度计测得的结果相比较,认为数码图像比色的准确性高于目测法和色度计。但是使用数码摄影技术反映天然牙的颜色,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其获取颜色的准确性与相机的质量和摄影者的技术有很大关系,且数码摄影存在颜色失真的问题,一般认为可用数码摄影反映牙齿的表面结构、特殊染色带、色斑、形态及切端的半透性,为技师提供牙齿的个性特征供其参考。
丰达牙科:VITA 3D-MASTER比色板的正确使用方法
默认分类 2010-08-02 10:39:15 阅读7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VITA 3D-MASTER比色板是1998年上市的产品,出现之后便逐渐取代了曾广泛使用的VITA
CLASSICAL比色板。无论在设计原理,还是使用方法上,VITA 3D-MASTER比色板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相关色彩学知识的不足和新的Vita比色板使用方法的推广不力,都造成了该产品在口腔修复学领域没
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使得修复体的色彩成为了医生和病人都十分困惑的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最根本的VITA 3D-MASTER的正确比色方法讲起。
曾经和不少医生聊过Vita比色板的比色方法,很多人看着自己很早就买了、但是一直没按标准方法使用的比色板,有些遗憾地说一声:买到中国的东西干嘛还用英文!其实,VITA 3D-MASTER比色板的使
用说明书即使全部换成中文,也讲得很笼统,还是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讲比较清楚。
每个Vita比色板都分为5个组,每组的所有比色片在颜色的明度上是一致的,组与组之间的明度从1到5逐渐增加,简单说是组1最亮,组5 最暗。在组内,有M、L、R的分别,分别代表中性色,在中性色基础的偏红(R)和偏黄(L)。在中性色一栏,Vita比色片从上到下是颜色饱和度的逐渐增加,数值从1到3,值1最淡,值3最浓。在组2、3、4内,偏红或偏黄栏都各有两个比色片,数值分别是1.5和2.5,表
示颜色浓度介于中性色的三个比色片之间。
说了VITA 3D-MASTER比色板的构造,也许几个概念还没有作解释: 明度:简单说,就是明亮程度的差别,就像黑白电视上亮的和暗的之间的区别。
饱和度:称为颜色的浓度,比如用色彩笔画一片区域,然后在同样的区域再画一遍,可以说该区域
的饱和度增加。
色相: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分别,对牙齿而言,色相区分不大,同属一个偏黄的区域,只是有稍
微的偏黄或偏红的区别。
关于颜色的相关理论,需要再有一篇文章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