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教师培训的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20 1:32: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适用于教师培训的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

作者:张媛媛 沙沙

来源:《数字教育》2016年第06期

摘 要:本文提出由微目标、微课程内容、微学习活动、微资源、微评价、微导航、微课程简介七个要素构成的微课程结构模型。该模型具有独立完备、可聚合与扩展、可拆分与重组的特征,支持构建体系化、层次化的微课程。依据此模型,选择初中物理学科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实验与应用调研,设计了支撑微课程体系化的内容类型,开发三个微课程样例。样例应用后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微课程样例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教师满意度较高,可达成良好的应用效果。文章提出了拓展规划学科内容类型,融合智能信息技术,强化微课程支持教师学习的适切性,加强微课程应用模式的探讨,利用微课程创新教师学习方式等研究方向。 关键词:微课程;教师培训;设计;应用;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69(2016)06-0067-07 收稿日期:2016-09-1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学习资源数字出版和电子书包标准研究与检测工具开发”(2015BAH33F03);北京物理学会课题“初中物理教师培训的微课程模式研究”(WLXH1442)

作者简介:张媛媛(1988— ),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北京国信世教信息技术研究院课程研发主任,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教育数字出版;沙沙(1981— ),男,北京人,硕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数字出版。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术迅速发展,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微课程应运而生,并掀起了研究与实践的热潮。微课程的研究涉及内涵界定、特征、设计、应用等,并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综观已有成果,不难发现:其一,开发的微课程大都具有随意性,这极易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亟需要设计开发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的微课程。[1]其二,微课程的应用对象多为学生,而适用于教师培训(学习)的微课程研究则较少。而教师作为成熟型学习者,其自主性和自我控制力均较强,故设计开发适用于教师使用、具有体系性的微课程,将有效支撑教师个性化地按需学习,带动教师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本文将以文献调研及案例分析为基础,设计适用于教师培训的微课程结构模型,并以初中物理学科为例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实验和应用调研,为探索教师培训与微课程的融合提供参考,也为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提供借鉴。 一、适用于教师培训的微课程结构模型设计及其特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于微课程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界定,而概念界定直接影响微课程的设计,因此,在此先对微课程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微课做概念分析。胡铁生、黎加厚等认为,微课程即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的网络教学资源。[2][3]也有学者认为微课程、微课截然不同,如苏小兵等从课程论出发,将微课程、微课分别与课程、课对应,微课是一个独立的视频,微课与其微目标、微教案、微讲义、微练习等共同构成微课程[4],微课程强调各要素的完备性。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提出微课程是“基于一门学科课程的某个重要专题(或某个单元、主题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微型化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由基于该专题的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微课构成”[5],强调微课程的在线性,也指明微课程由若干层次化的微课构成。

从课程论视角,本文采纳微课程与微课加以区别的观点,并从有效支持学习者学习的角度出发,突出网络化特性,将微课程界定为:在互联网或移动学习环境中,为实现一个微小的教育目标而设计开发的小型且完整的网络课程,包括微课程目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微课程内容(系列化、层次化的微课)、在线学习资源和学习评价等。该定义突出微课程的完整性,强调在线网络化特点,明确微课程中包含微课。本文微课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微课程的全部或部分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简短、完整的单元性教学内容。 (一)适用于教师培训的微课程结构模型设计

基于微课程的定义,结合课程的构成要素、典型的微课程实例分析和教师培训的需求,我们设计出适用于教师培训的微课程结构模型。

首先,在课程论中,课程一般包括五个基本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活动、课程资源、课程评价。微课程作为课程的一种也应包含课程的基本要素,分别命名为微目标、微课程内容(以微课形式呈现)、微学习活动、微资源、微评价。

其次,通过分析可汗学院、TED-Ed、中国微课网、浙江微课网这四个典型的微课程实例,发现微课程还有支持学习者快速选择、定位和把握知识体系的要素,如微导航、微课程简介。考虑到微课程呈现的体系性和教师培训的便捷性,本文提出适用于教师培训的微课程有七个构成要素:微目标、微课程内容、微学习活动、微资源、微评价、微导航、微课程简介。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形成微课程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的微目标,强调微课程教育目标的精微、聚焦,是微课程设计的起点和实施时的“靶心”。微学习活动、微评价、微资源的设计重在考虑如何有效达成微目标,支撑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微课程内容是微课程的核心,由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的系列化、层次化、完整性的微课构成,这些微课可根据专题或层次进行重组。微导航是微课程内容(系列微课)的目录,由微课程内容的层次结构决定,它关系着微课程的有序开放、灵活重组,有缩略图、列表式等呈现形态。微课程简介是对微课程内容及设计思路的概要提点。教师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微课程简介能让教师快速、便捷、有选择地按需学习,是教师迅速判断一个微课程是否适宜自己学习的依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整体来看,微课程的结构模型以微目标为起点,以微课程内容为核心构成一个整体。需要强调的是,面向教师培训使用微课程时,微导航、微目标、微课程简介这几个要素显性化呈现是不可或缺的,这便于教师快速判断是否有必要学习此微课程。这与面向学生的微课程的区别在于,学生用的微课程根据教学目的、方式的不同,有些要素并非需要全部显性化呈现。 (二)适用于教师培训的微课程的特征分析

与一般微课程强调目标微小、知识点聚焦不同,本文适用于教师培训的微课程结构模型特别关注独立完备、内容可聚合与扩展、可拆分与重组三大特征。教师作为成熟型学习者,其需求个性化差异较大,用于教师培训的微课程需有足够深度与广度的内容供选择;另外针对某一问题或难点,智慧共享思路下可能存在多种解决途径。基于此,本文强调微课程的这三个特征,以保障微课程组织的体系性、灵活性和适用性。

独立完备,指微课程具备课程的全部要素,虽目标微小,但本质上仍是完整而独立的课程。这一特征表明每一个微课程都能独立应用。内容可聚合与扩展,其中聚合是将若干微课程聚合为一个中型课程,进而可将中型课程聚合为大课程;从微课程结构来看,微资源、微课程内容等要素也可以按同类次序聚合。扩展,指微课程内容可根据教师实际的教学需求、风格、习惯等有序扩展相应内容或类别的微课。可拆分与重组,指微课程的各要素可拆分,尤其微课程内容这一核心组件可拆分出一些独立的微课,再以其中某些微课为核心系列化重组为新的微课程。如A、B、C代表微课程,1、2、3等数字代表微课程内容(微课)的类别,则按照类别(A-1、B-1、C-1)或实际需求(A-2、B-4、C-4、C-2)重组成新的微课程内容(如图2)。具备这些特征的微课程,更加开放、灵活,也更能支持教师按需个性化学习与知识管理。

二、初中物理教师培训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实验

为了验证微课程结构模型的可操作性,我们以初中物理学科为例进行设计开发实验。由于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知识点)“统整”和“聚合”相关资源[6]更符合教师的需求,也便于落地应用,因此,我们将提升物理教师某个主题(知识点)的教学能力作为微课程设计的目标。同时,为了建设具有体系性、层次性的微课程内容,本文依据初中物理教师TPACK模型设计了微课的内容类型,并进行微课程开发实验。 (一)适用于初中物理教师培训的微课程设计

本文以TPACK为理论参照,设计微课程中微课的内容类型。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是一种新的教师知识框架[7](如图3)。这一框架包括CK、PK、TK、PCK、TCK、TPK、TPACK七种知识要素[8][9],其中TK涵盖传统技术和数字技术[10]。以教师通用的TPACK框架为基础,结合物理学科的特征,我们得出初中物理教师的TPACK模型(如图4)。在图4的七种知识中,与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联系最紧密的是四种与学科相关的知识:物理学科知识(CK)、物理知识衍生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