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及填表说明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9 16:38: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

税款所属期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纳税人识别号:□□□□□□□□□□□□□□□ 税务管理码:

纳税人名称: 金额单位:人民币元(列至角分)

项 目 一、以下由按应税所得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的企业填报 收入总额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按成本费用 核定应纳税所得额 按收入总额 核定应纳税所得额 减:不征税收入 免税收入 应税收入额(1-2-3) 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应纳税所得额 成本费用总额 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25%) 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 应纳所得税额(6×10或9×10) 已预缴所得税额 应补(退)所得税额的计算 应补(退)所得税额(11-12) 二、以下由税务机关核定应纳所得税额的企业填报 税务机关核定应纳所得税额 14 13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行次 累计金额 谨声明:此纳税申报表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税收规定填报的,是真实的、可靠的、完整的。 法定代表人(签字): 年 月 日 纳税人公章: 代理申报中介机构公章: 经办人: 会计主管: 经办人执业证件号码: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代理申报日期: 年 月 日 受理日期: 年 月 日 受理人: 主管税务机关受理专用章:

附表一

收入明细表

填报时间:年 月 日 金额单位:元(列至角分)

行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项 目 一、收入合计(2+3+4+5+6+7+8+9+10) 销售货物收入 提供劳务收入 转让财产收入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利息收入 租金收入 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接受捐赠收入 其他收入 二、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合计(12+13) 不征税收入 免税收入 三、应税收入额(1-11) 四、非日常经营项目所得额合计(16+17+18+19+20+21) 股权转让所得 土地转让所得 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 接受捐赠收入 补贴收入 其他所得 五、应纳税所得额 金 额 经办人(签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B类) 》

填报说明

一、本表为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在年度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使用。 二、表头项目

1、“税款所属期间”: 正常经营的纳税人,填报公历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纳税人年度中间开业的,填报实际生产经营之日的当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纳税人年度中间发生合并、分立、破产、停业等情况的,填报公历当年1月1日至实际停业或法院裁定并宣告破产之日的当月月末;纳税人年度中间开业且年度中间又发生合并、分立、破产、停业等情况的,填报实际生产经营之日的当月1日至实际停业或法院裁定并宣告破产之日的当月月末。

2、“纳税人识别号”:填报税务机关核发的税务登记证件号码(15位)。 3、“纳税人名称”:填报税务机关核发的税务登记证件中的纳税人全称。 三、具体项目填报说明

1、第1行 “收入总额”:填写本年度累计取得的各项收入金额。金额=附表《收入明细表》第1行。 2、第2行“不征税收入”:填报纳税人计入收入总额但属于税收规定不征税的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政府性基金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3、第3行“免税收入”:填报纳税人计入利润总额但属于税收规定免税的收入或收益。 4、第4行“应税收入额”:根据相关行计算填报。第4行=第1-2-3行

5、第5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6、第6行“应纳税所得额”:根据相关行计算填报。第6行==《收入明细表》第22行。 7、第7行 “成本费用总额”:填写本年度累计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金额。 8、第8行“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填报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

9、第9行“应纳税所得额”:根据相关行计算填报。第9行=第7行÷(1-第8行)×第8行。 10、第10行 “税率”:填写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25%税率。 11、第11行“应纳所得税额”

(1)按照收入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人,第11行=第6×10行 (2)按照成本费用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纳税人,第11行=第9×10行 12、第12行“已预缴所得税额”:填报当年累计已预缴的企业所得税额。

13、第13行“应补(退)所得税额” :根据相关行计算填报。第13行=第11-12行。 14、第14行“税务机关核定应纳所得税额”:填报税务机关核定的本期应当缴纳的税额。 四、表内表间关系

(一)表内关系 1、第4行=第1-2-3行

2、第11行=第6(或9行)×10行 5、第13行=第11-12行。 (二)表间关系

(1)第1行=《收入明细表》第1行。 (2)第2行=《收入明细表》第12行。 (3)第3行=《收入明细表》第13行。 (4)第6行=《收入明细表》第22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