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角色变迁对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4 0:58: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社会角色变迁对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作者:高丽静 桑华月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年第08期

[摘要] 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在由“单位人”到“社会人”、由传统的“传道者”到“引导者”转变过程中存在角色冲突;对大学生而言,大众化教育瓦解了他们身上的精英文化标签,信息化社会改变了原有的知识传播途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社会角色的变迁影响着高校的师生关系。增强角色适应,坚守终极价值,搭建师生关系互动平台就成为当前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 社会角色变迁 高校教师 大学生 高校师生关系

所谓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转型必然会带来每一个角色扮演者行为方式和观念系统的变化,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就此,笔者试图探讨在当前纷繁多变的社会“大舞台”上,高校师生社会角色发生的变迁和这种变迁对于日益突出的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的影响,思考建构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的策略。 一、高校教师社会角色变迁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1.从“单位人”到“社会人”转变下的角色冲突

人的社会角色和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教师是“单位人”,住的是单位集体分配的房子,教学区和生活区相隔无几,高校教师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象牙塔”里进行科研和教学,经济压力和社会事务干扰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迅速推广,出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教师住房货币化、医疗和保险等企业化运营等情况。一方面社会资本和商业服务全面向高校教师开放,教师的生活成本提高,有的还要承受高房价的压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各种规则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高校教师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上的追逐功利与教学研究中的淡然和超脱发生角色冲突。高校教师已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昔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者们开始把目光投向社会,他们用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时间逐步被挤压,投入在学生身上的精力也越来越少,师生之间感情的淡漠也随之出现。 2.“角色期望”与“角色行为”对比下的角色失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教师角色被定义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角色期望。”自古以来教师就被承担着传递文化、施行教化、培养人才的社会角色,人们经常冠以“园丁”、“红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美誉称赞教师职业,对教师产生了很高的角色期望,经过群体的默认和长期的积淀,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意识。而作为社会精英的高校教师,这种角色期待的标准就更加严格,社会和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赋予的角色期待就更高,更多的寄予其教师、研究者和社会良知的多重角色。但在现实生活中,高校教师身上的角色期望与实际角色行为并不一致,有时存在角色失范现象。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近些年爆出很多有关高校教师“学术抄袭”甚至“招生潜规则”等负面新闻,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利益和感情,减低了教师的公信力,降低了社会及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严重扭曲了师生关系的精神实质,从负面角度解构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3.从“传道”的传统社会到“引导”的信息化社会变迁导致的角色转型

传统中国社会赋予教师崇高的道德使命,教师代表社会向年轻一代施教,是礼仪教化的代言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有着绝对的支配权力。信息化社会带来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将这种单向、不对等的师生关系打破了。“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而是探索过程中的参考者与协调者”,“教师角色变成了一个学习团体中平等的成员。”“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可见,在信息化社会里,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传授信息为主,而是以演绎智慧、塑造人格和培养学生的心智为主。这也是当代信息社会给高校教师提出的角色转型要求。 二、大学生社会角色变迁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1.“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背景下的角色认同困境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扩招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社会成员中的优势地位日益下降,从“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的巨大转型和变化对大学生的冲击是很大的。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学生的角色认同困惑。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大学生”这个角色身份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往日的“精英文化”转变为用高昂学费换取的“文化消费”。遗憾的是,这种付出极大代价的“消费文化”,对大学生而言,并不能达到原来的角色期待视野。这种角色转变,对这一代青年大学生而言,意味着痛苦和彷徨。这种心态严重干扰着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诉求,进而使得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身份和意义产生新的认识,师生的交流变得迟钝和单调。 2.“接班人”到“创业者”的角色失衡

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实行的是工作分配的就业方式,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体制由原来的计划分配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对更多的学生而言,就业其实是“创业”。从“接班人”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创业者”的角色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师生关系产生了各种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对就业形势视而不见,他们十分关注当下就业需求和招聘模式,他们积极参加各种考证培训班,对于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常常带着明显的功利色彩,有的甚至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和科研任务。此外,在就业和创业问题上,目前大学教育还没有能够充分实现大学生学习改变命运的角色期待,造成了大学生主体内部角色的失衡和困惑,而且,由于家长、学生和高校教师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使得大学生在由“接班人”到“创业者”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又增加了若干外部角色冲突,高校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3.“主动求识”到“被动挑选”的信息接收模式带来的角色蜕变

首先,经历了“十年寒窗”,意气奋发的学子在迈入大学校门之后很多会突然迷失方向。高中时背负高考重压,成为笼中鸟。大学是一个选择自由度极高的地方,没有了高考的目标,学习生活需要高度自觉。在这个自由空间里,如果缺少一个新的既定目标,就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了飞行的方向感,就是一种不知所措的角色迷失,这一现象在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其次,互联网把人类带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给人们提供了更快更好的信息平台,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习惯通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获得信息和知识。大学生本来就已经很弱的主动求知意愿又被海量的信息淹没,高校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被各种媒体消解了很多,这种现实进一步弱化了高校教师的必要角色。 三、角色变迁语境下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1.“物化时代”高校要积极搭建适合师生角色扮演的“人性舞台”

梅贻琦先生曾这样形容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先生的话说明教师“导”学生“从游”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水”的重要作用,为师生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是十分重要的。鉴于此,学校管理一定要渗透人文关怀,理解人、尊重人,塑造师生互动的“人性平台”,体现师生人格魅力的互动。因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教学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建立的。学校要想方设法搭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让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愿意投入更多的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例如,耶鲁为解决学生人数剧增后引起的摩擦以及导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很好沟通的缺陷,建立住宿学院制度,让住宿学院在课程学习之外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为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不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营造了一种亲密合作的氛围。在耶鲁,大部分教师都融入了校园生活,他们经常到住宿学院的餐厅吃饭,这样就让学生获得了与自己老师随意交流的机会。

2.“数字化时代”师生迅速完成角色转换

数字化时代给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带来了便利,但是数字化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应把主要任务从单纯传递知识向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