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0:37: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
学术界近期在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基本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对国外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借鉴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相当一部分研究还停留于政策解读与经验总结的层面。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迫切需要通过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来加以深化与落实。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路径选择;基本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新村运动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6)06-0217-09
郭杰忠(1964―),男,江西南康人,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授,博士;黎 康(1965―),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哲学硕士。(江西南昌 330077)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模式和对策研究”(批准号:06BJY065)的阶段性成果。
“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大多数的专家、学者看来,导致中国农村问题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具有高度综合性、关联性和复杂性,任何局部的或单项的政策调整措施都无济于事,因此,只有全面的、综合性的、持久的发展农村经济,才能逐步缓解或解决日趋严重的“三农”问题。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公布和发表,作为破解“三农”问题治本之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一个令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公共话题”,理论界的相关研究也呈活跃之势,现将近期有关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据有关资料表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二五”、“三五”计划时,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改革开放以后,至少在
1982、1983、1984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1号文件都有过基本相同的
提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每一次出现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当时农村发展的重要探索。
自1999年以来,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农业经济问题》、《经济参考报》等刊物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建议由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在他看来,政府以积极财政政策的资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对启动我国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是一个既可以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使我国早日从通货紧缩的陷阱中摆脱出来,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的一石数鸟的政策。文章发表后受到许多媒体和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这可以说是从经济学角度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早解读。对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者们都认为这主要是基于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将会影响国家稳定和现代化进程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正如马晓河所指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新时期农村、农业发展的总抓手,这延续了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在“统筹城乡”、“两个趋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者之间,有非常明晰的逻辑关系:统筹城乡是战略思路,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