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七——湖北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10:41: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七

湖北省

何宗海

湖北省是中国长江流域中部的一个内陆省份。因其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春秋时为楚国鄂王封地,别称鄂。帝尧时为樊国。夏时为古三苗之地。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时期属楚国,西部为楚文化发源地,东部大部分被沼泽覆盖,是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战国时为鄂邑。秦代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西汉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臵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在樊口设樊山戍,翌年4月,自公安迁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分江夏立武昌郡;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年)4月,孙权称帝,筑坛祭天,9月迁都建业,武昌为吴陪都。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吴天纪4年)3月,吴亡,三国归晋,分武昌县复臵鄂县,武昌仍为郡治,属荆州;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武昌郡属江州。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武昌郡领武昌、阳新、鄂3县,属郢州,州治夏口。南朝梁中大通4年(532年),分郢州臵北新州,州治武昌。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3县。隋初,撤消侨臵州、郡、县;文帝开皇9年(589年),江夏郡

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炀帝大业3年(607年),又行恢复,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改鄂州为江夏郡,分武昌县西境臵城塘县,同属江夏郡,9年(613年),废城塘县并入武昌县。唐初(618-906年),全国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臵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15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玄宗天宝14年(755年),韩仲卿(韩愈之父) 任武昌县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李白作《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五代十国时期,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7州属于五代,黄、蕲、鄂3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2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3州;施州属蜀。宋代(960-1127年)在中部设荆湖北路,始有湖北地名;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2州;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縻州。此时,由于北方金兵入侵,战乱不止,大批人口南迁,逐渐繁荣,带来北方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技术,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元代,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属湖广行中书省(治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路、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

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縻州属四川行省。明初属湖广行省,后分全国为13个布政使司,属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始建武昌石城。清初仍沿用明制;圣祖康熙3年(1664年),分湖广左、右2布政使司,6年(1667年),左司改为湖北省。[1]

晚清的湖北省所辖区域,东界安徽省,东南毗江西省,南邻湖南省,西连四川省,西北通陕西省,北与河南省接壤。省会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全省辖武昌、汉阳、黄州、德安、安陆、襄阳、郧阳、宜昌、施南、荆州共10府;荆门1直隶州;鹤峰1直隶厅;兴国、沔阳、蕲、随、场、归共6散州;夏口1散厅;共辖60县。

武昌府

地处湖北省东南部。三国时属吴国;魏文帝黄初2年(221年),东吴政权从南京迁都到鄂县,改地名为武昌,取“以武而昌”之意,8年后,即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年)4月,孙权称帝,在南郊筑坛祭天,9月还都建业,武昌为吴陪都。当时吴国共有3个郡,武昌郡是其中之一,后改为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管辖范围包括湖北长江以南的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的九江、瑞昌等市县。隋炀帝大业2年(606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将鄂岳观察使改为武昌军节度使,治所在鄂州(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