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20:38: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导因研究
作者:汪海滨
来源:《经济师》2012年第04期
摘 要:文章依据2009年安徽省对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析了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归纳了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指出产生诸特点的原因,最终给出加速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力求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县域经济 特点 导因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22-03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大力发展“县域”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规划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基本思路,在其大背景下,分析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给出政策性建议,对于加速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第一,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以县城、乡镇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城乡兼容的经济。因此,从范围角度理解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以行政区划来衡量的区域经济。
第二,县域经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地域特色,并且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因此,县域经济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主体。 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在县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并且发挥着基础作用,获取竞争优势,从而使县域保持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 (二)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可以不同的角度去阐述。从“综合竞争力”角度去考查县域经济,依据2009年安徽各县综合竞争力排名,可以描述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从个体角度看,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2009前十位的是:肥西县、当涂县、无为县、肥东县、凤台县、宁国市、濉溪县、天长市、涡阳县、萧县;61个县的发展不平衡性较大。
从总体角度看,安徽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滞后性和结构不合理性。 二、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导因 (一)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1.特色产业集群的县域经济。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不但强调企业在空间或地理上的集聚,而且更多地强调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和促进关系,集群内部企业之间、集群与外部经济系统之间是互动发展的关系。集群发展能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根据集群内部精密的产业链,能够实现低成本、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环的发展模式;能够增强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促进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产业集群作为地区发展的思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把分工的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模式,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安徽省汽车及配件的集群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2.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全省。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年全省县域GDP比上年增长了13.9%,增幅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延续了自2005年以来增速快于全省的态势,其中一、二产及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21.2%和24.5%,增幅比全省高1.3、4.8和6.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6%,高11.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23%,高2.8个百分点;利用省外资金增长82.3%,高33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增长51.9%,高23.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30.2%,高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高0.9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6%,高0.7个百分点。
安徽县域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无疑对推进安徽经济跨越式发展是有利的,从宏观的层面说有利于财政收入、拉动GDP的增长和增加人民收入,从微观的层面说有利于企业吸引外资投资、引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力。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08年,安徽省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23.2亿元,增长10.9%,对安徽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年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优化了安徽省的第三产业结构,对于助推安徽省第一、第二产业的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 4.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安徽县域经济与周边省份县域经济对比的差异。经济规模水平低。2007年,安徽县域GDP3491.3亿元,占全省47.5%,比河南、湖北、江苏分别低23.1、3.3、4.6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低。2007年,安徽县域的工业增加值为1109.9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8%,低于河南19.3个百分点,低于湖北1.1个百分点,低于江苏20个百分点。财政压力大。2007年,安徽县域的地方财政收入143.3亿元,人均301.6元,比河南低104.3元,比湖北低3.4元,比江苏低1309元。消费市场不旺。2007年,安徽县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7.6亿元,人均2163.5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相当河南的38.4%、湖北的51.3%、江苏的30.3%,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河南低1160.2、比湖北低2162.9元、比江苏低4756.3元。
(2)安徽县域经济与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的差异。从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比较看:2006年,全国县域平均人口规模46.4万人,GDP 6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8亿元;同年,安徽县域的平均人口规模77.1万人,比全国要多30.7万人;GDP为46.9亿元,比全国少17.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9亿元,比全国少1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5亿元,比全国少0.53亿元。从县域人均水平比较看:由于安徽县域的人口在全国名列最后县域人均水平就更低。2006年,全国县域人均GDP达13938.1元,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5869.7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492.2元,而安徽县域的人均GDP仅有6087.6元,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2187.3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226.7元,较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少7850.5元、3682.4元和265.5元。
(二)产生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导因
1.改革过程中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其变化趋势与配第—克拉克趋势相吻合,三次产业格局由原来的“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再调整为目前的“二、三、一”,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巨大。
安徽县域产业布局规划不断完善,安徽各县提高要素配置的集约化水平,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产业集聚的核心是突出主导产业培育,紧紧围绕当地重点企业的情况,列出产业配套“清单”,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着力做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完善政策激励机制,积极制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强化挑商选资,对引进符合本地产业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配套项目,在用地、融资、审批、服务等方面予以优先,对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的乡镇予以奖励,形成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利益导向。
2.我国由二元经济结构到多元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传统农业社会到二元结构,再到工业化社会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安徽是农业大省,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相对比重不断减小,工业、服务业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这有利于安徽走出二元经济结构,向着现代工业迈进,这对安徽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县城是城市化的中心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