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2 11:23: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2.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生词并积累下来。 2.搜集整理有关作者及圆明园的资料。 知识储备:

1.反语: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或正话反说。

2.反语一般有两类:

①表示讽刺的反语。它在敌对性论战中用得较为普遍,多对敌人或不良风气、现象时运用,特别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讽刺、幽默有趣的效果,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性。

②表亲昵、幽默的反语。它一般用于日常生活中,对待同盟者和自己亲近的人运用。还有用反语表示亲昵色彩,一般是用消极性词语来表现美好的感情。如,用“死丫头”、“淘气包”来称呼自己的子女,都是一种反语的昵称。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

果。

导入教学:

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这里有碧波荡漾的福海,有秀美的夕阳晚照有如梦似幻的仙山亭,还有无数的奇珍异宝。然而,现在的圆明园已经残破不堪,那曾经宏伟壮丽的大理石柱廊孤独的站立在高远的天空下,似乎还在回味着往日的辉煌……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从一个侧面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 整体感知: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主要内容:描述了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想情感:对圆明园的热情赞美,对英法联军的强烈谴责。 合作探究:

1.自读1-4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赏析。

2.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

的句子进行赏析。

3.作者对圆明园的评价和对侵略者的嘲讽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提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拓展延伸:

阅读文章《哭泣的圆明园》 哭泣的圆明园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