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述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6:48: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心理学------论述题

1-1、论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1-2、结合实际论述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1-3、结合实例论述实验法的含义、特点及种类。 1-4、结合实例论述调查法的含义、特点及具体方式。 1-5、论述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12-4、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1、答: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主、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对一个事物有所知,才能有所感,去影响人的心理。我们根据心理规律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变化,通过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来控制心理。如,在什么条件下记东西的效果最好。如果找到了记忆规律,就可尽量利用各种有助于记忆的因素,避免有害于记忆的因素,使人们记得准、快、牢。第二,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有一些心理现象是影响不2-1、阐述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2-2、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论述斯金纳强化时程表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3、什么是反射弧?论述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以及反射弧的环形回路。 2-4、阐述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中枢。 3-1、论述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 3-2、论述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

3-3、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3-4、论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3-5、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3-6、论述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4-1、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2、结合实际举例分析感觉的对比现象。 5-1、结合实际论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5-2、联系实际论述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5-3、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5-4、论述记忆的生理机制。

6-1、结合实际阐述在教学条件下,影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因素。

6-2、结合实际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3、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7-1、阐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7-2、阐述刺激情境、生理变化、情绪经验三因素的关系。

7-3、结合实际阐述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 7-4、根据图示阐述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 7-5、根据图示论述阿诺德关于情绪的认识-----评估学说。

7-6、论述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8-1、分析动机冲突类型及在教育实践中解决学生动机冲突的办法。

8-2、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8-3、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9-1、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9-2、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0-1、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10-2、联系实际分析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10-3、什么是高原现象?阐述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11-1、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 11-2、论述能力形成的条件。

12-1、阐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说的基本肉窟- 12-2、论述气质差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12-3、论述性格的形成。

即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而且,随着认 识过程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这种作用有 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它可以加强或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也 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甚至起到阻碍的作用。 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口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等。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行动的进程,注意情况的变化。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认识过程。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志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可以设想,一个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的认识活动的。 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第一,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第二,意志可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来。相反,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他 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 以上介绍了人的心理过程。事实上,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们所共有的心理过程,但是,当这些过程具体表现在每个人的身上时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的表现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

1-2、答:(1)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第一,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 作斗争。心理学研究心理、意识的起源、发展和规律,研究心理与外部世界及脑的关系,具体 论证和丰富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命题。第二,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因为这些邻近学科从不同的侧面涉及人 的心理,所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这些学科更加深入地认识其研究对象。第三,心理 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要成功地实施教育,教育者必需了解教育对 象的心理特点,了解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学问题。事实上,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教育学 科都是以心理学为理论根据的。

(2)研究心理学的实践意义。第一,根据心理规律,

了的,如,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据此,教师在一节课内应有准备地对待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连续讲授不要超过上述时间;高度集中注意10-20分钟以后,应让学生松弛几分钟。第三,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诸如航空、体育等特种工作人员的选拔和培训;交通、工业效率的提高和事故的防止;心理疾病的治疗等。 1-3、答:(1)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 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变量:一个是自变 量,是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景和实验情景,它是由实验者主动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 化的因素或条件。另一个是因变量,它是随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或变化结果,是实验 者预定要观察、测量和记录的被试的各种反应的变化。第三个是无关变量,指自变量以外的 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实验中对无关变量必须加以控制。

(2)实验法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在实验中主试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有计划地引起或改 变某种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必消极的等待它们的自然出现。第二,实验者可以在实验 中消除或抵消无关变量,使自变量按研究者的计划改变,从而考察因变量的变化,这样,可以 精确地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三,由于实验法可以反复验证,所以,它能揭示 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3)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心理学中的许多有关心理过程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都是用这种方法进行的。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实验中各种因素控制严格,实验结果客观可靠,能够精确的测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不足之处在于目前还不能对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性格进行有效的研究。此外,研究情境的人为因素较大,往往离实际情况较远,所以,影响了研究结果在实践中的应用。

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而且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 究中的常用方法。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实验者利用实际的生活情景来研究心理活动的变 化规律,被试处于自然状态,所得的结果比较切合实际,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实践。自然实验 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验室实验中

的明显的人为因素。它的不足之处是实验情景不易控 制,容易受无关变量的影响。

1-4、答:(1)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被问问题 的人称为调查的回答者。调查法经常用来了解个体和群体的基本情况。在心理学研究中, 为了研究那些不能从外部观察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特征,也可以用调查法。 自制教具、手工作品及其他劳动产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不仅研究活动产品,而且还要分析产品创作的过程,因为,在创作过程中心理特点表现得更充分。需要说明的是,活动产品与心理特点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需要长期地、多方面地分析了解。

1-5、答:(1)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近20年来,究发现了一系列的无意识现象,如阔下知觉、自动加工、盲视、负启动效应、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等。这些元意识现象统称为内隐认知。当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意识和无意识的神经机制。这与意识产生问题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⑤儿童认知发展。近年来,由于研究技术的进步和方法上的创新,对婴幼儿认知能力的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的看法。(2)调查法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调查法是一种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现象或行为很难或无法由研究者在短时间内直接感知,如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学习动机、内心体验等。因此需要采用调查法,向家长、老师或学生间接了解,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调查法是在自然进程中收集资料,而不像实验法那样,主动操纵、控制和改变情景和变 量,因此,它不能确定现象或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三,调查法基本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 限制。第四,调查法涉及的范围广,收集资料速度快。在心理学研究中,复杂或简单的现象 和行为都可以使用它。第五,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依赖于回答者的合作。 (3)调查法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谈话,又称访谈调查,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借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要使谈话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要创设一种宽松、坦诚、信任的良好气氛。其次,调查者应该事先 有充分的准备,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保持一致,以便对记录的资料进行客观的分析处理。 谈话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说明谈话的目的,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研究者还可 以控制谈话过程,通过补充提问、临时提问从多方面了解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水平。谈话的 缺点是:在一定时间内谈话对象只能限于少数人,如果要收集较多对象的情况比较费时间, 而且费用高;研究者的言行不当或被调查者的某种心态都会影响回答的真实性。所以不能只凭谈话获得的数据就轻易下结论。谈话所得的资料应该与其他研究方法所得到的资料进行互相补充和验证,以便做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问卷,一种间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它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所要搜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应回答的问题,控制被试回答的范围或将答案框定在卷面上,要求被试任择其一作答,然后对回答结果再进行分析研究。问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由于问卷的内容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的,因此,可以收集到其他方法难以获得的资料。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发出去的问卷回收率比较低时,这就会影响问卷的可信度。因此,就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言,问卷不是一种很严密的方法,但作为对问题的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还是很有价值的。在使用问卷时,通常需要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这样可以互相补充和检验。

活动产品分析,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活动的产品如日记、作文、试卷、图画、

心理学分别与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派生出许多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分支学科,这给它带来许多学术增长点。从心理学自身来看,这种学术交叉是其内部的分化或研究层次的分离,同时,也会出现多层次的整合, 虽然这两种过程未必是同步的。 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或分化主要表现为涌现出认知神经科学、心理神经免疫学等新学科。此外,也出现了认知工程心理学、社会认知心理学等。相比之下,心理学内部各层次研究的整合稍嫌滞后。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无疑是当前心理学发展的一个特色,使心理学研究得以深入。

(2)应用心理学分支发展迅速口近10-20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教育改革问题,教育心理学发展迅速,并且确实提出了一些见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研究人一机交互作用的认知工程心理学受到重视。此外,由于社会的需要,管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或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增多了。这给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上心理学日程。意识、智力产生的问题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过去对它只能做思辩性的议论或猜测,现在由于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的迅速发展,已可以在科学基础上应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此有关,长期困扰学术界的人的心理现象中的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的问题,也将获得认真的研究。 (4)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①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认知过程的研究迄今为止仍是 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近20年来,尤以注意和记忆的研究进展显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突破。注意研究提出激活和抑制双重加工过程。记忆研究提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划分。 ②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从脑结构的不同水平对各种认知过程进行研究,特别是对注意、知觉和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近来极受重视。由于沿着认知科学的方向,并且采用无损伤的脑成像技术(PET ,fMRI)和高分辨率的脑电图(EEG/EP) ,这些方面的研究取得许多新的成果,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研究的重点。③智力与脑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是上述对各种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的高度概括,但它又与智力本质和智力产生问题联系在一起,就需要联合其他的有关学科在更宽阔的层面进行研究。这是当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④意识和无意识问题。这个问题过去主要由精神分析学派进行诠释,并未得到实验证实。从二次大战结束直到现在,实验研

研究发现新生儿和婴儿是有相当认知能力的,幼儿认知事物并不必然表现为\前运算\、\前逻辑\、\前因果\的特点。皮亚杰学派关于认知发展普遍阶段的理论受到人们的臵疑,人们正在寻求新的理论构架研究认知发展。⑥ 学习过程。近年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过程进行的研究都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曾提出\从做中学\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 这种思路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不同的,它既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又促使他们对亲身参与所习得的知识进行思考。⑦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具有特殊的意义。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是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关键。这不仅需要形成一整套员工的选拔、培训II、安臵、激励、考核和流动机制,更要着眼于管理队伍的形成,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得到发展。③认知工程心理学。由于计算机应用于工程技术,人一机相互作用已逐渐被人一计算机的交互作用所取代。后者是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对话和通讯,它通过物理层面和认知层面来实现。这是两个认知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需要应用认知心理学对它进行研究,这已经成为心理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压力增大和应激状态持续,容易造成个体的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不利于健康和生活,需要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帮助解决,这促使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研究和实施得以迅猛发展。

2-1、答:兴奋和抑制在进行活动时是有规律的,其基本规律有二:

(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

剌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或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时,易于扩散;当它们的强度适中时,就容易集中。例如,当人们某处受到非常重的打击时,浑身都感到震颤,这说明强兴奋易于扩散;当身体某处的皮肤受到轻微的触摸时会感到浑身发麻,这说明弱兴奋也易于扩散;只有中等强度的皮肤剌激,人们对经感觉的定位才最分明,说明中等强度的兴奋易于集

中。

(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诱导过程如果同时发生,称为同时性诱导(发生在不同部位上)。如果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诱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如果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诱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例如,我们聚精会神地看书,对周围有人走动或出现其他情况,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负诱导现象。小孩临睡前往往容易很兴奋,出现所谓的\闹觉\现象,这就胞联系起来,使感受器与大脑皮层相应中枢形成了空间对应关系。这种由一定剌激经过一定神经纤维通到脑的一定部位的神经联系就叫做特殊的传入通路。传到中枢后还是对应的。这种连接叫特殊的传出通路。它调节特定的骨髓肌肉群,产生特定的随意运动。特殊的传人通路和特殊的传出通路由特定的中枢部位连接,这就构成反射弧的 特殊通路。这条特殊通路保证了人们反射的准确性。

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传入神经有侧校进入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把神经冲动传播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保证机体的清醒状态。传出神经的侧枝经网状结构的转接,传到身体许多部位,保证一定的姿势,协调肌肉的活动,配合特定的随意运动。 区。该区受损伤则书写、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称为失写症。

这些语言中枢开始在两半球都有基础,以后在一侧半球逐渐发展起来,这样就形成了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优势半球的形成是与劳动分不开的。大部分善于用右手的人,其语言中枢在左半球,左半球是语言的优势半球。

3-1、答: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1)劳动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当类人猿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时,就发展成了人。所以说劳动使类人猿变成了人类,劳动使人类的心理得以发生。劳动使人的心理有了产生的必要。人类要生存下是正诱导所致。

2-2、答: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他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发现 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

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①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②定比间隔强化。即正确反应不是每次出现均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它有利于保持反应重复频率的平衡,但也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③定时间隔强化。即不管正确反应发生的次数,而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予以强化。它虽然不容易因不予强化而消退,但反应频率(单位时间内反应重复的次数)不稳定。④不定比间隔强化。即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例如有时隔3次予以强化,有时隔10次予以强化。它的效果最好,最不易因不强化而消退,而且反应重复的频率也最稳定。⑤不定时隔强化。即以不定长的时间间隔来强化。例如有时隔1分钟强化,有时隔5分钟强化。它也有不易消退的好处,反应重复频率的稳定性也与不定比间隔强化不相上下。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在每次做对事后都受到强化,也很少受到定时或定比的间隔强化;而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例如儿童在日常作业中,作了正确的算术运算,并非每次都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注意而得到表扬,只是有时获得夸奖。这显然是不定时不定比的间隔强化。

2-3、答:(1)反射弧及其结构。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就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传到神经中枢,再曲神经中枢的传出神经纤维把神经冲动传到 效应器,发生反应(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2)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套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 特殊的传人通路是由特定的神经纤维,把感受器中特定的感受细胞与大脑皮层相对应中枢的特定神经细

(3)反射弧的环形通路。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单方向的传导,而是在传入或传出,以致高、低级中枢之间都有来回往返。 信息在感受器与中枢间要往返传递好几遍,不只是把感受器的信息传入到中枢,还要把中枢的变化反馈到感受器,来调节感受器的活动,使它更好地接受剌激。 信息在中枢与效应器之间也要往返传递好几遍,不只把中枢的信息传到效应器,还要把效应器的变化情况反馈到中枢,中枢神经系统据此对效应器进行再调节。

由于信息在高、低级中枢之间多次往返,有时很短时间的刺激,在中枢可以反复地兜圈子,其所用的时间可能比剌激的时间长几千倍。

2-4、答:大脑皮层上的重要中枢在功能上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 中枢有:①躯体运动中枢,位于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定位有下列特征:对侧交叉调节,即 一侧运动皮层支配另一侧躯体肌肉,但头面部的肌肉的支配是双侧的;具有精细的机能定 位,即一定的区域支配一定部位的肌肉,总的安排呈倒臵的分布,但头面部区域内部的安排 是正立的;身体不同部位在皮层的代表区,其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大拇指所占的区域特别大;刺激引起的肌肉运动简单,主要是少数个别肌肉收缩,甚至只引起某块肌肉的一部分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性收缩。②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的主要投射区,叫做第一感觉中枢。③视觉中枢,位于枕叶。④听觉中枢,位于颓叶。⑤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叶额下回后方紧靠中央前回的下部。如果这一区受损伤,病人说话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以致丧失说话能力,称为运动性失语症。⑥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颓叶的颜上回的后方。它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当其受伤后,病人虽能讲话,但言语混乱而割裂;能听到别人的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称为昕觉性失语症。⑦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受损伤的病人,不能理解过去已知的文字符号,阅读发生障碍,称为视觉性失语症。③书写中枢紧靠中央前回,它是管理上肢特别是手的运动

去,就必须劳动。而要劳动就必须在心理上发生为劳动所需要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使得人类心理有了概括性、预见性和目的性。

劳动使人类的心理有了产生的可能。首先,劳动使人类的祖先的爪(前肢)和足(后肢)产生了分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手,又可以通过手的动作发现别的动物所不能发现的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类的心理有了和动物心理不同的内容。其次,劳动发展了人类的社会集体性。人类的祖先在共同劳动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集体关系。集体劳动对人类心理的发生有如下作用:促进了知识经验的传递,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生,促进了语言的作用。因此,劳动使人类的心理有了发生的可能。 (2)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的作用。语言为劳动所必需。语言是劳动过程所必需的。没有语言就不能劳动,语言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语言是劳动结果所必需的。为了保存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也需要语言。 劳动使语言的产生有了可能。劳动使人有了语言的发音器官和共鸣器;劳动使人有了能够说话和昕话的大脑口由于劳动,脑的重量增加了,脑的内部结构复杂化了,大脑产生了新的机能区。

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促进了抽象,思维的产生;语言使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促进了心理向更为复杂的水平发展。

3-2、答:(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把祖先的 许多生物特征继承下来。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例如机体 形态、构造、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生物特征也称遗传素质。 对于心理发展来说,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没有这个前提和条件,相应的心理就不能发展。例如,先天失明的人,没有颜色知觉。但是,我们不能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因为它只提供了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可能性,不能决定心理的发展水平。例如,出生时各种器官很正常的儿童,如果脱离了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具有人的心理。印度发现的\狼孩\就是证据。